2016届甘肃定西安定公园路中学九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728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26

1.连线题(共1题)

1.
把下列的事件与其相应的历史评价用线连接起来。
(1)古巴比伦 尼罗河流域 (2) 贝多芬 《向日葵》
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梵高  《物种起源》
古埃及  两河流域 达尔文 《英雄交响曲》
(3)日本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开始
诺曼底登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日本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德国突袭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综合题(共1题)

2.
知识探究题
古往今来战争不断。在古代,战争充满着强与弱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矛盾与碰撞。在近代,战争充满着血雨腥风,对人民来说是一场无穷的灾难。战争是当前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之一,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
(1)回望古代:举出古代战争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子。
(2)在近代,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请你说说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加入哪一方作战?二战中,中国人民主要抵抗哪国法西斯势力?
(4)关注现代与未来:在当前,战争频繁,动荡不已,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当前的国际争端?你怎样看待战争?

3.判断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 ……在电力的运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器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电报、电话等新兴电器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就?
(3)两次工业革命都出现了新能源,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两个新时代,这两个新时代分别是什么?请列举当时的交通工具各一例。
(4)学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以后,你有何感想?

4.选择题(共13题)

4.
“英国棉纺织完成从‘珍妮’纺纱机到‘缪尔’纺纱机,再发展到瓦特蒸汽机的‘三级跳’以使工业革命由此展开。”瓦特蒸汽机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崭新时代──(   )
A.火车时代B.电气时代
C.蒸汽时代D.信息时代
5.
有人说,16世纪的西欧“发现了世界,发现了人”。这主要指( )
①资本主义萌芽②新航路开辟③文艺复兴④启蒙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
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国家的最高权力却掌握在议会而不是女王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部法律文献(  )
A.《人权宣言》B.《独立宣言》C.《权利法案》D.《宅地法》
7.
下列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的是(  )
A.俄国1861年改革B.日本明治维新
C.美国内战D.美国独立战争
8.
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    )
A.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革命
C.十月革命D.五四运动
9.
下列国家中,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式与俄国相似的是(    )
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
10.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实践,所依据的理论源来自下列哪一部历史文献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共产党宣言》
11.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的思想家是(    )
A.卢梭B.孟德斯鸠C.伏尔泰D.拿破仑
12.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什么的调整。(  )
A.农业B.工业C.商业D.金融
13.
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14.
标志着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5.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是( )
A.《大西洋宪章》的发表B.《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发表
C.《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D.《开罗宣言》的发表
16.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
A.莫斯科战役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D.诺曼底登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连线题:(1道)

    综合题:(1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