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碑店市高碑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26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材料二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佣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材料三 康乾盛世就有如千年古国的回光返照,康乾之后,朝代的中国江河日下,一日千里,逝者如斯。
——梁泉《我们只有一个中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2)据材料二,分析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中的观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3.
“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困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酒楼三百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宋诗纪事》卷96
根据以上诗歌材料,提炼诗歌所反映出的南宋社会经济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

2.单选题(共26题)

4.
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②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③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④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A.②③B.③C.①②D.②
5.
“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不能反映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6.
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7.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东汉晚期)中,发现有描绘豆腐作坊的画像石。画面完整地表现了浸豆、磨豆、虑浆、点卤、榨水等制作豆腐的主要工艺流程。这则材料
A.是东汉晚期发明豆腐的有力证据
B.说明东汉时豆腐已成为南北方主要食材
C.有助于研究确定豆腐发明的时间
D.反映出中西交流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8.
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9.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这种状况最可能出现于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10.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11.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12.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
B.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
C.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
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
13.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14.
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
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15.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16.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7.
一般认为,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专制,确立民主制度,但研究近代史时,有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专制王权“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契机”。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航海条例》的颁布
C.代议制的确立
D.英国工业革命
18.
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对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
A.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增长
C.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
D.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
19.
19世纪 40年代, “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中心,素有 „ 衣被天下‟ 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为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 ”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随着外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0.
鸦片战争前,中国丝的出口,每年一般只有几千包,而1847年达22000余包,1852年44000余包,1856年79000余包。茶的出口,鸦片战争前,每年大约五千多万镑,鸦片战争后历年增长,1856年已达一亿三千余万镑。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
A.融入世界市场步伐加快
B.农副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C.保持外贸出超地位
D.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21.
某同学在主题为《上海与近代中国经济》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以下三则材料:
①100法币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
②3000家大工厂只有600家开工
③百货架上80%的商品来自美国。
这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年的上海
A.1895年
B.1913年
C.1936年
D.1948年
22.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以救国,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其标志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D.鸦片战争
23.
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122.74亿元,比1927年的60.1亿元增加了83.2%。纺织业1927年织布机为29788台,至1936年织布机数为52603台,增长76.6%。全国棉布产量1934年为2800多万匹,1937年增至8500多万匹。以上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B.民族危机下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民族工业采用新的科技成果提高产品质量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4.
在中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有的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以抒发美好愿望。下列春联可能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是(  )
A.“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
B.“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
C.“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争荣”
D.“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有时”
25.
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6.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报告所指出的历史现象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影响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7.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8.
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9.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云:“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实业教国思潮的兴起
B.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3.选择题(共5题)

30.

读“某城市规划略图”,某大型跨国零售企业欲在该市投资建设一大型超市,最合理的选择是(  )

31.

stars   

32.

下列选项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特长是(    )

A 我会掏鸟窝            B 我会弹钢琴           C 我不爱劳动                  

33.

要使 {#mathml#}x7{#/mathml#} 是假分数, {#mathml#}x8{#/mathml#} 是真分数,x就是(           )。


34.

要使 {#mathml#}x7{#/mathml#} 是假分数, {#mathml#}x8{#/mathml#} 是真分数,x就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