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723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的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张天琚《拜读<神州代有名窑出各领风骚独自妍>兼答罗平章先生》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实行手工工匠纳银代役制度,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纲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管理的变化和影响。

2.单选题(共18题)

2.
夏商周时期被誉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工艺水平很高。关于夏商周时代青铜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器主要是贵族祭祀或贵族生活用品,农业生产中使用很少
B.青铜器进入寻常百姓家,使用普遍
C.青铜器主要是农业生产使用
D.青铜器上面的字数随着时代推移,字数由多逐渐变少
3.
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珐琅彩瓷是元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C.唐朝时,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同时,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4.
明朝中后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进行丝织业生产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工人被称为“机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现象出现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发展超过农业
B.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
C.商业的繁荣
D.自然经济的解体
5.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 青瓷、白瓷
B. 粉彩瓷器、白瓷
C. 青瓷、粉彩瓷器
D. 白瓷、青瓷
6.
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国力橢,夫耕妇篮,犹不暇给,雇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日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然经济正逐步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 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8.
据史料记载: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绵(棉)等物;大德年间(1297年),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纺织为副业的有“千余家,所织棉布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这反映了元朝棉纺织业
①在江南地区普遍推广
②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
③已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④成为政府的税收来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
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10.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黯土的区别,便具备了烧制瓷器的条件。这反映出
A.瓷器的价值高于陶B.制瓷经历了经验积累
C.制瓷技术发展缓慢D.陶、瓷的硬度不同
11.
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12.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3.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
14.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情(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15.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16.
著名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素纱蝉衣,其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从纺织技术方面判断,它可能出自
A.私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以上都有可能
17.
(题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据考证,用煤冶铁最早是在
A.春秋战国B.汉代C.唐代D.北宋
18.
西汉早期的王侯墓,大多仿战国风格,注重高大坟丘,深邃墓室,多重棺椁,随葬品多为铜陶器。文景之后,模拟地上豪华府第建筑的风气开始流行,随葬品有玉衣、丝织品、金银器等。王侯墓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奢靡之风逐渐扩散开来
B.官营手工业日益进步
C.王侯拥有高贵的政治地位
D.政局稳定和生产发展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3.选择题(共3题)

20.

已知函数y=(2m-2)x+m+1,

21.

若 {#mathml#}4x2-mx+9{#/mathml#} 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blank#}1{#/blank#}.

22.

若 {#mathml#}4x2-mx+9{#/mathml#} 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