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点和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思想?结合所学概括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材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官营手工业借用政治特权占据强大的垄断地位,国家又掌握着对流通领域的控制,这一切使得私营手工业在劳动力、原材料、市场、技术设备等方面均处于被挤压的劣势。而控制着大量资源的官营手工业的许多产品却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因而也限制了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私营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赵屹《浅析明代官营手工业组织管理机制》
材料三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商君农战书》。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点和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思想?结合所学概括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和其他先进国家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摘编自李琮主编《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材料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在这一阶段,垄断资本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为了追逐最大限度利润,大大推动了资本的输出,从而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摘自李琮主编《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不同,并分别列举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各举两例)。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和其他先进国家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摘编自李琮主编《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材料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在这一阶段,垄断资本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为了追逐最大限度利润,大大推动了资本的输出,从而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摘自李琮主编《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不同,并分别列举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各举两例)。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改变中国》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有何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改变中国》
材料三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并简要分析其危害。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作出了怎样的调整?有何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简答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后,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材料二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指什么?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后,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材料二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发昌机器厂 |
南海 | 陈启沅 | 继昌隆缫丝厂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指什么?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3.单选题- (共22题)
5.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开始于隋唐时期 |
B.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 |
C.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
D.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 |
6.
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抑事俯育,粗了伏腊,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近千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
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
B.缓解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
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 |
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7.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
B.男耕女织 |
C.刀耕火种 |
D.土地国有 |
8.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
C.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
D.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
9.
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
B.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C.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
D.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
10.
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
A.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
B.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
C.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1.
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
12.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集市数 | 集市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32 | 527 | 537 |
陕西(关中) | 143 | 238 | 264 |
江西 | 459 | 545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31 | 205 | 511 |
广东 | / | 1270 | 1959 |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
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13.
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所能提供的条件,使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够更大规模和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新的成果,运用于生产之中。由此可知
A.垄断组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
B.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
C.垄断组织倡导自由竞争原则 |
D.垄断组织的出现是为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
14.
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A.全面否定欧洲中心论观点 |
B.要从另一种角度看待欧洲发展 |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历史 |
D.要以反殖民主义态度看待欧洲史 |
15.
1789年,英国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法国仅生产70万吨。当时有位诗人已意识到这种无限的动力之源对英国工业的意义,他写道:“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它还拥有东印度群岛,修正你们的地图吧,新的城堡是秘鲁。”这反映出
A.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实力的增强 |
B.英国掠夺海外资源以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
C.该诗人对英国煤炭产能的自豪 |
D.法国大革命减缓了其工业革命的进程 |
16.
商业革命把西欧中世纪的那种半封闭的、半停滞的、地方性的、非盈利的经济体制改造成开放型的、充满活力的、世界性的、完全为了盈利的经济体制。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商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B.商业革命加速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化 |
C.商业革命就是用商业取代农业 |
D.商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状态 |
17.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A.殖民活动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B.欧洲殖民者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为目标 |
C.欧洲殖民者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
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
18.
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的工业公司已经创立了各自的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家来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尤其是两国的化学公司,发展与大学的联系,为其研究工作提供资金。这反映了
A.研究的普遍化和工业的普及化 |
B.科研的个体性和合作的必要性 |
C.资本的再生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
D.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
19.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工厂制组织形式 |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C.机器大工业生产 |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
20.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高中教材版本 | 课文表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
岳麓书社(必修II) |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的解体无关 |
B.进入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
D.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某种特例 |
21.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末F1主要来自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F2减小,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C.1927-1936年间,F1主要来自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D.F2的最根本因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 |
22.
柏杨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场改革:“政治腐败和官员的贪污无能,使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属于“漂亮的拳击手套”的是
A.上海发昌机器厂 |
B.上海轮船招商局 |
C.江南制造总局 |
D.汉阳铁厂 |
23.
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①
D. ④②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①
D. ④②
24.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在于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B.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 |
C.扩大了农民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25.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
B.放弃“左倾”错误路线 |
C.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