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材料二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三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
材料二图片诉说历史,图片见证历史。

材料三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
数据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8年的7.3% | 数据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3倍 |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从图1到图2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综合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单选题- (共19题)
2.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C.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
D.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
3.
“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假如你和你的同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你们会看到或遇到
A.大街小巷商店铺席连绵不断,街道两边建有会馆 |
B.乘船在运河游玩,品尝当地小吃,欣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 |
C.张老板又新购买了几十台织机,机房规模扩大了 |
D.在某一商店,你购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 |
4.
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下列关于铁犁牛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
B.西汉赵过推广了耦犁 |
C.秦朝时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D.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
5.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6.
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面粉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迅速
②面粉出口增长是由于欧洲需求的增加
③面粉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面粉业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①面粉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迅速
②面粉出口增长是由于欧洲需求的增加
③面粉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面粉业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7.
阳光卫视播出的52集大型系列片《百年商海》,第5集播出了《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在介绍继昌隆成立的原因时一定会提到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大量引进外国技术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大量引进外国技术
A.①③④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2.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其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B.近代民族工业技术极为落后 |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单薄 |
D.本国封建反动势力沉重压迫 |
13.
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的“□□□□”部分应为。
A.民族资本 |
B.官僚资本 |
C.外资企业 |
D.个体经济 |
14.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中共八大的错误方针导致了后来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
B.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
C.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取得很大成就 |
D.1966—1976年的“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
15.
某人找到一段描述:“(1959年)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你认为“□□□”应该是
A.人民公社 |
B.大跃进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一五”计划 |
17.
下表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A.“文革”开始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
B.“文革”虽是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
C.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进行了全面整顿,取得了明显成就 |
D.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
18.
观察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化图(下图),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