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 3.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归纳影响其不稳定的因素?
(2)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 3. 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归纳影响其不稳定的因素?
(2)材料二分析的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7题)
2.
在古代,农民在秋收后耕田,明年二月又耕,称为“耖田”。由于深耕熟犁,土细如面。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 )
A.懂得深耕施肥的重要性 | B.出现了“一年两熟”制 |
C.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特点 | D.农民辛勤劳动收获少 |
3.
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以外,还有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 )
A.靠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 B.土地兼并 |
C.将原来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 D.通过兼并战争强占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
4.
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这样赞誉道:“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顶点”。中国被冠以“丝国”之谓始于( )
A.秦代 | B.宋代 | C.唐代 | D.汉代 |
5.
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这反映了当时( )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 | D.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 |
6.
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为此,朱元璋( )
A.派郑和下西洋 | B.秉承抑商政策 | C.实行海禁政策 | D.废除丞相制度 |
8.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9.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其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商业革命”的发生 |
C.新航路的开辟 | D.地圆学说的提出 |
10.
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指( )
A.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 B.法国的巴黎 | C.英国的伦敦 | D.意大利的威尼斯 |
11.
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l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玉米和马铃薯 |
B.小麦和水稻 |
C.马铃薯和小麦 |
D.水稻和玉米 |
12.
“新的工业部门加工制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并且他们所生产的制造品已经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且是供世界各处消费”。这种现象反映出
A.工厂制度出现 |
B.垄断组织建立 |
C.世界市场形成 |
D.第三产业兴起 |
13.
(题文)《全球通史》:“(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着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该描述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着重强调的是( )
A.装备门槛提高 | B.诞生许多科学家 |
C.科技投入不足 |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
14.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
B.工厂制度的诞生 |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
15.
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弱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
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逐渐破产 |
C.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
D.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
16.
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差距有所缩小 |
B.民族工业早于外国人所办工业产生 |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两类资本差距在不断扩大 |
D.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压制,发展十分缓慢 |
17.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这表明洋务派认为
A.“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 |
B.“求强”是“求富”的先决条件 |
C.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 |
D.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