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13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与其历史变迁。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四: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1)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结合两则材料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4)你觉得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单选题(共28题)

2.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是
A.租佃经营
B.田庄经营
C.集体经营
D.个体经营
3.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A. 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 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 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4.
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有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原始自然崇拜
5.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6.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的影响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7.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8.
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至于有的学者把其称为“前近代时期”。下列能够证明这一称谓的是
A.大量瓷器投放到市场
B.生产工艺水平大大提高
C.制瓷业内部分工精细
D.出现大规模的制瓷工场
9.
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
10.
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11.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12.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13.
(题文)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由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以推知
A.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清朝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清朝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
D.政府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
14.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
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15.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16.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是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17.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
18.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唐·杜牧)   B.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C. “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 “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19.
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这三幅图相对应的大致时期依次是
A.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南宋B.南宋、唐朝中后期、魏晋时期
C.魏晋时期、南宋、唐朝中后期D.南宋、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
20.
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中提到,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宋史》中也曾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B.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
C.南方是粮食主产区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1.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22.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现实B.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D.诸侯重视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23.
有众多史学家批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国家管制经济思想,但是在统治者的政策实践中,却一直是以干涉主义经济政策为取向。《历代制度详说》中也指出,“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导致“因循不能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 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 保证了官营产品垄断市场
D. 顺应了重农抑商政策需要
24.
(题文)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10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
明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B.增强了明清的国力
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D.导致科学技术落后
2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7.
1492年8月,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角启航,到了10月7日他们发现了飞鸟,但是没有看到陆地,船员们焦躁不安起来,船长许诺,如果三天内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第三天,他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并在岛上看见几乎全身赤裸土著人——印第安人,船长立即宣布该岛为西班牙王室所有。该船长可能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8.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在评价他时,有人认为他是个殖民者,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侵略和屠杀。有人说他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用“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哥伦布评价不同主要是由于评价者
A. 国籍不同
B. 阶级出身不同
C. 史观、立场不同
D. 受教育程度不同
29.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样说主要时由于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统一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选择题(共1题)

30.选出不同类的单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