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余干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701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1953年的2800多个增加到9300
多个,中央下达给工业企业的指标有: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职工总数、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利润等12个指标。企业利润和拆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企业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解决。
——摘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材料三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20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特别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上涨最为明显。据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经济体制,指出这种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什么现象,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的原因。导致1992—1994年我国物价大幅上涨的最主要原因?

2.单选题(共16题)

3.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资本主义萌芽
4.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种做法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B.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
C.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
D.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5.
吴钩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写道,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商业时空限制被打破
B.政府监管较严格
C.城市兴起并逐渐繁荣
D.金融服务业完备
6.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
B.小农经济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7.
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的影响不包括
A.世界开始成为整体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欧洲封建统治加强
8.
有学者指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正是在殖民地侵略的过程中才得以产生的。”这主要是指发达国家
A.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
B.从殖民地掠夺了原始资本
C.将先进生产方式传入殖民地
D.掠夺了殖民地廉价劳动力
9.
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里所论述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D.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0.
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根据他的设计,必须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安上多台纺纱机,由水车产生的动力转动。但这种机器较为庞大和昂贵,家庭生产使用己不可能。这种机器
A.结束了当时生产对传统动力的依赖
B.推动了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产生
C.限制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D.促成了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广泛开展
11.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不断扩大并占主导地位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12.
阅读下表。表中数据呈现以下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927—1936年上海华商纱厂数及设备统计
年份
1927
1929
1931
1933
1935
1936
纱厂数
24
28
28
31
31
31
纱锭数
684204
810978
1005328
1102032
908446
1105408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B.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3.
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1947—1948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B.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C.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改变
15.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1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下表经济现象的变化表明
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17.
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这充分说明科技革命使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减弱
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8.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