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安史之乱对我国北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却推动了南方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唐代在南方兴修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并在低洼湖沼地带筑堤围田,建立起旱涝保收的水网系统,在丘陵地带开发出梯田;南方开始成为国家的主要财赋基地,这些都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启了重要契机。
——摘编自张晋光《安史之乱对我国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
材料一


材料二 安史之乱对我国北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却推动了南方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唐代在南方兴修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并在低洼湖沼地带筑堤围田,建立起旱涝保收的水网系统,在丘陵地带开发出梯田;南方开始成为国家的主要财赋基地,这些都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开启了重要契机。
——摘编自张晋光《安史之乱对我国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后期南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利物浦、布里斯托尔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欧洲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
——摘编自(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1930年5月,美国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随后法国、英国、德国等国也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重税。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实行英镑贬值。1933年,美国也实行美元贬值。日本则通过剥削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廉价得多的国内劳动力,以低价在亚洲市场上倾销商品。但该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抵制,对此,日本国内法西斯势力疯狂叫嚣“以军事力量确保东洋市场”。
——摘编自方连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中表明当时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利物浦、布里斯托尔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欧洲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
——摘编自(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1930年5月,美国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随后法国、英国、德国等国也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重税。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实行英镑贬值。1933年,美国也实行美元贬值。日本则通过剥削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廉价得多的国内劳动力,以低价在亚洲市场上倾销商品。但该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抵制,对此,日本国内法西斯势力疯狂叫嚣“以军事力量确保东洋市场”。
——摘编自方连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对外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中表明当时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单选题- (共13题)
3.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
5.
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总结了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等方面。这说明战国时期
A.注意保持水土 |
B.小农经济产生 |
C.注重精耕细作 |
D.实行重农抑商 |
6.
《汉书•贡禹传》载:“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sì,一种方形竹器),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材料中“三服官”主持的是
A.官营手工业 |
B.私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8.
“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不公平 |
B.经济重心南移 |
C.商品经济发展 |
D.中央集权加强 |
9.
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诸多以“新”为前缀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源于
A.商品经济繁荣 | B.新兴国家独立 | C.工业城市涌现 | D.早期殖民扩张 |
10.
“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沿亚非利加南岸,逾好望角,达印度,回航以归欧洲。” 在□□□填写的航海家应是( )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12.
下表是1880—1910年中国部分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变化(%),对图表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A. 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扩大 B. 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年份 | 棉布 | 金属和矿物 | 机械 |
1880 | 24.9 | 5.5 | — |
1890 | 20.2 | 5.7 | 0.3 |
1900 | 21.5 | 4.7 | 0.7 |
1910 | 14.7 | 4.3 | 1.5 |
A. 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扩大 B. 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13.
据统计,20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该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B.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
C.受到外国资本控制 | D.资金少,技术力量极薄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