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小通史历史复习专题训练--训练18近代世界人文主义的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6945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坛数百年,除了是自身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结果外,主要归功于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优秀的商业伦理观。徽商受传统文化的薰陶,“贾而好儒”,力求用儒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缘义取”诚实经商,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在商坛中有着良好的信誉。这才是立商之本,徽商认为只有走儒商的道路,才不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奸商……注重良商善贾形象的塑造,愿意为社会做慈善事业,树立起良好信誉。经商致富的商帮并不少,而像徽商那样重视教育,大力资助教育,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思想的商帮并不多。
材料二 资本主义的商业伦理观主要包括了自由竞争和契约精神,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宣传个人自由、个人尊严、个人平等,资本主义商业发展要求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平等交换的契约型的社会关系取代封建等级制的身份制社会关系。自由竞争是契约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商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社会集体的形成,是通过契约、交换和商品买卖取得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逐渐打破了自然经济中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宗法等级观念,增强了人们的独立、自主、民主的意识,造就了在多种不同的才能和活动基础上的丰富的社会关系。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韩媛媛《徽商的商业伦理观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商商业伦理观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商业伦理观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关注商业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材料二 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兼而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道德体系。基督教的精神内核实际上也是“仁”,即博爱世人;而古代西方人的道德观则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知与行的统一他们从人性角度出发,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三大著作中,《国富论》在经济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论法的精神》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上从“人生而自由”的基础出发提出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道德观的特点,并比较西方现代道德观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的异同。
3.
(加试题)宗教改革的价值不仅限于自身,更在于它所预示的历史方向。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无一不受其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的一个重要思考是如何把《圣经》直接交到民众手中,用德国民众的语言翻译《圣经》是他的答案。德文本出版后既实现了还宗教于民众的目标,还找到维系全体德意志民族的最佳工具。更重要的是,人们一旦拥有自己的《圣经》,一旦开始了对基督教中历史的成分和非本质之物的批判,这种批判就不会中止,直到对《圣经》,这个基督教的最后权威的批判。
材料二 巴洛克艺术风格表现一种对绚丽、激情、宏伟的热爱,在其观念中,含有加强形式和视觉效果的因素。它酷爱曲线和斜线,剧烈的扭转,展示一切可造成人们惊奇、赞叹的东西。它出现在天主教对宗教改革反攻最有力之时,最早出现在教廷所在地罗马的事实表明它与天主教的联系。自然,教会的定单要求艺术家表现对宗教虔诚、激情的颂扬。
1624年,教皇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这给了他一个绝好的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果然不负众望。教堂前广场的布局和建造体现了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主祭坛上的巨型青铜华盖,它那不断向上扭曲的巨柱成为巴洛克艺术反复使用的题材。圣彼得大教堂的改建工程为巴洛克艺术风格提供了一个最佳展示的机会。
——以上材料摘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指出路德的代表作。根据材料一,概括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写出材料二中“他”的名字。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他”的创作为例,说明圣彼得大教堂如何体现巴洛克艺术风格。

2.单选题(共20题)

4.
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
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
B.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
D.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
5.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6.
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人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一观点
A.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
B.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
C.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
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7.
康德曾对启蒙运动作了这样的论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这说明启蒙运动
①倡导人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③启蒙运动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与自由
④是继文艺复兴后又一次人文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本·琼生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认为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由此可知,莎士比亚
A.理性主义灵魂改变人类的命运
B.代表了英国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C.倡导的人文精神影响整个世界
D.显示工业时代人定胜天的豪情
9.
马丁·路德指出:“俗世的权力既然是上帝派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的,所以它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它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修士、修女或对任何人,都不徇情面。”在此他强调的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建立民族教会
C.简化宗教仪式
D.王权高于教权
10.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下列不属于其观点的是
A.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
B.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
C.主张中央集权制
D.赞成君主专制
11.
法国第一个创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在她的沙龙里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流言蜚语。18世纪后,文学沙龙话题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文学沙龙”在当时的客观作用是
A.表达了平民的政治诉求
B.开启了文艺复兴运动
C.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D.推动了文学艺术繁荣
12.
有人欣赏《蒙娜丽莎》后,感慨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表现了对宗教题材的“人”的歌颂
B.是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反映
C.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劳动群众的美丽
D.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
13.
“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天主教与新教之间,也不在宗教与文艺复兴之间,而是基督教与启蒙运动之间。启蒙运动起始于欧洲,志在理性、科学与哲学。”由此可见,“近代心灵的真正问题”在于
A.人性解放
B.道德提升
C.信仰重建
D.理性启蒙
14.
马丁•奥芬巴赫曾说:“一句民间格言说得很风趣,不是吃得好,就是睡得香。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新教徒愿意吃得好,而天主教徒则求睡得安稳,新教徒面向餐桌和资本主义,天主教徒则背向餐桌和资本主义。”对马丁•奥芬巴赫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A.新教的世俗精神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B.“愿意吃得好”是指责新教徒贪婪而缺乏精神追求
C.“求睡得安稳”是指责天主教徒懒惰
D.天主教精神可以纠正资本主义泛滥的物欲
15.
欧洲历史上通常将绘画、雕塑和建筑归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体力活动,艺术家被看作用手谋生的手艺人。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它们逐渐被视为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的一部分,艺术家也上升为受人尊崇的创造性精英。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A.开始批评教皇和天主教会
B.符合了人们思想表达的要求
C.提高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D.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6.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不相符的是 
①“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⑤“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⑤D.②③④
17.
下图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由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做技术总监,其古罗马柱式构图、半圆形拱券、以弯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蕴含着和谐与理性,并富有人体之美。这种风格
A.表达了理性主义精神
B.符合了人文主义观念
C.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
D.在宗教改革中被人民抛弃
18.
薄伽丘的《十日谈>出版后引起教会的极端仇恨,很快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
A.否定了教会的绝对权威
B.防止社会在纵欲主义中灭亡
C.违背了古典文化的传统
D.宣传人人可与上帝直接沟通
19.
马丁·路德说过,“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A.主张信仰得救B.反对基督教统治
C.追求思想自由D.提倡阅读《圣经》
20.
加尔文说:“我们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永恒的生命为某些人已预定,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永罚。”他认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以下对材料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意识形态
③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中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④成为日后资产阶级掠夺人民的借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
卢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仅有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
A.君权神授
B.三权分立
C.主权在民
D.君主立宪
22.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B.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D.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23.
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
A.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
C.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