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93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下表是中国纱厂1915~1919年的盈利指数,
年份盈利指数(%)
1915———4.38
1916———7.61
1917———36.93
1918———21.43
1919———70.56。
材料三: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材料四: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

材料五: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根据材料,简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顺序答错不给分)

2.单选题(共21题)

2.
明朝之前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传播天下。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逐渐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B.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西方列强的侵扰
3.
《明实录》记载:“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敢有私下诸藩互市者必置之重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初海禁政策
A.只是禁止私人的海外贸易
B.没有真正实施
C.只是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D.禁绝海外贸易
4.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A.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小农经济是商周时经济的基础
C.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黍和稷
D.《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5.
汉代书籍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
A.男耕女织B.注重施肥C.铁犁牛耕D.精耕细作
6.
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的丝织品。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
A.工场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7.
《唐律》规定:所有的商品交易都必须在政府划定的“令市”中进行,县城之下不得有“草市”。这一规定表明当时唐朝
A.严格控制商业发展
B.没有出现夜市
C.城市经济异常繁荣
D.市坊界线分明
8.
明代文人叶权在《贤博编》中写道:“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黑色;老母鸡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当时商人经济地位仍然较低
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利益观
C.政府对商人征收高额的赋税
D.政府缺乏对商品市场的有效监管
9.
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这反映了当时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C.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
D.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
10.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11.
英国作家笛福曾在评论17世纪欧洲某一国家时,称它是“世界的运货人、贸易的中间人和欧洲的经纪人”。这反映了该国家
A.工业经济最发达
B.拥有强大的世界航运业
C.海外殖民地广阔
D.冲击了英国的商业霸权
12.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曾先后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但到了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导致英国“后来者居上”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的发展
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实力
C.葡西荷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D.紧邻大西洋的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13.
“这些新工业部门中的大企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他们在竞争中往往居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使中小企业被他们排挤和吞并,这些新技术和新部门的出现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间的兼并现象,促使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新工业部门发展迅速
B.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的不断扩大
D.工厂规模不断膨胀
14.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厂,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15.
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荷兰成为“海上的马车夫”
D.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16.
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理论的突破
B.思想文化的进步
C.政府措施的激励
D.市场需求的带动
17.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8.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取代外商企业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19.
歌谣《卖布谣》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外国商品价廉物美
C.民族经济发展艰难D.外商企业垄断市场
20.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21.
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
A.建立民主政府B.实现民族平等C.发展资本主义D.挽救民族危亡
22.
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这一举措
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
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选择题(共1题)

23.化简计算下列各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