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693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商鞅对“农商”的态度。概括商鞅持此态度的具体背景。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根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为钱穆的看法提供论证。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后,在原有五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二郡,是为“南中七郡”,以分其势力,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袭用秦汉分封“蛮夷邑君侯王”之策,尽量少留汉官兵,利用当地夷帅或方土大姓进行统治。鉴于昆明、叟等族“征巫鬼,好诅盟”之俗,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民看到这种象征和平的图谱,甚为高兴,争先拿回家供奉,以期上佑友善局面。诸葛亮还令下属官吏常与夷民“投石结草”,拜为兄弟,互示友好。诸葛亮还“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飞军”;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诸葛亮允许汉族人迁徙到南中地区,还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使夷越诸族逐渐掌握了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的技术
——摘编自白翠琴《论蜀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意义。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材料:张居正指出当时的五大积弊:“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的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员,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防御蒙古鞑靼入寇边关,张居正派戚继光守蓟门,李成梁镇辽东,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边防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使北方暂免于战争破坏,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张居正还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赋税的不均和欠额是土地隐没不实的结果,所以要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首要前提就是勘核各类土地,遂于万历八年十一月,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摘编自《张文忠公全集》和《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共11题)

5.
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   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遗》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A.法律保障土地的自由买卖B.小农经济开始衰败瓦解
C.政府实际控制土地能力削弱D.农村土地租佃关系盛行
6.
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这一变化源于
A.对外贸易的繁荣
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
7.
《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
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8.
史称曹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野鸡)获六十三头”;曹魏时,在洛阳以北设置方圆近千里的禁猎区,其中的虎、狼、狐狸一年吞吃的鹿有12万只之多。这反映出黄河流域
A.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B.野兽出没威胁人身安全
C.千里无人烟的惨景
D.社会经济的凋敝状况
9.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10.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11.
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
A.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B.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
C.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
12.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13.
司马迁认为,下图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表述正确的是
A.该地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B.该地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
C.该地区农业发达,均田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D.该地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劳动力获得补充
14.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5.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C.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