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 诗歌与小说练习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691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材料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材料三  “三言”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生活,亦反映了专制势力、传统礼教对人民的迫害与人们的抗争。著名的篇目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是什么?二者在时代背景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的“三言”指的是什么?“三言”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文学发展的什么趋势?

2.单选题(共8题)

2.
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5.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6.
读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春秋》B.《孟子》
C.《荀子》D.《离骚》
7.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和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典籍影响广泛
9.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列作品与白居易的作品风格相反的是
①《诗经·国风》
②楚辞《离骚》
③杜甫《石壕吏》
④李白《将进酒》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