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
——樊树志《国史概要》
据材料,概述汉代丝绸贸易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
——樊树志《国史概要》
据材料,概述汉代丝绸贸易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殖民主义犯下的历史罪行罄竹难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所无法比拟的。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论证威廉·豪伊特观点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评价列强的殖民主义行为。
材料一 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所无法比拟的。
——威廉·豪伊特《殖民和基督教:欧洲人对待所有殖民地人民的通俗历史》
材料二 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场主对待他们的奴隶,因为这些种植场主买人的时候还付过钱,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文钱都没有花过,它只运用全部现有的专制机构压榨居民,使他们把最后东西都交纳出来,把最后劳力都贡献出来。这样,它就加重了任意妄为的半野蛮政府所造成的祸害,因为它是把政治家的全部实际技巧同商人的全部垄断利己心肠结合在一起进行统治的。——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论证威廉·豪伊特观点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评价列强的殖民主义行为。
2.单选题- (共14题)
3.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嫛⒊、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
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 |
D.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
4.
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
5.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
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6.
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
B.“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
C.“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D.“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
7.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英国都铎王朝曾颁布过一系列限制圈地运动的法令。16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改变措施,把限制对象改为流民,除持有乞食特许证的人外,其余流浪汉一律迫令立志愿劳动誓言。这一措施
A.造就了大批自由劳动力 |
B.抑制了圈地运动的势头 |
C.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导致了农民的普遍贫困 |
10.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根本变革 |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持续增长 |
11.
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
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12.
自1894年以后到1913年的二十年间,进口机纱加强了攻势,除印纱外,还有日纱,且国内近代纱厂兴起,产量已占进口纱的62.5%,这对棉农纺织户的自纺纱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以上现象说明
A.列强在华设厂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
C.“纺织分离”体现传统经济解体 |
D.“男耕女织”模式受到内外夹击 |
13.
1923年《申报》编辑在《最近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一文中提道:“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下列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
B.民国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
C.此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D.清末政府采取了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 |
14.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
B.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
C.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
D.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
15.
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872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1962年—1963年又减少职工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左右。其直接原因是
A.粮食供应紧张 |
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左”倾错误的扩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