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因素。
2.
两次工业革命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既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1)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美国钢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资本主义出现了怎样的特征?
(3)材料三反映出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据材料概括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含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 1870年 | 1900年 |
企业总数 | 808 | 669 |
产量(吨) | 3200000 | 29500000 |
投资额(美元) | 121000000 | 590000000 |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1)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美国钢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资本主义出现了怎样的特征?
(3)材料三反映出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据材料概括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含义。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时期 |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
明清时期 | A | 新航路开辟一界市场雏形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一界市场初步形成 |
近代前期 |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界市场最终建立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C | 制度化、体系化 |
改革开放以来 | D |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
运用所学知识,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指出该时期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 (共16题)
4.
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纂》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
A.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 |
B.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
C.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5.
《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
B.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 |
C.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 |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
6.
明朝京城有山西铜、炭诸商的潞安会馆,颜料商的平遥会馆,临汾众商的临汾会馆。清代北京的各省会馆总数达445所,其中山西会馆有50所.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手工业部门分工细密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C.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 |
D.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
7.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扰车)、弹、纺、织之具”,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她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取代手摇一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种植面积已遍及南方 |
8.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个体手工业 |
9.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意大利工商业行会竞争意识不足 |
B.意大利缺乏本土工业原料优势 |
C.商业革命的影响 |
D.价格革命的影响 |
12.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
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
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
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13.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致北洋政府财政部的信中指出:“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销,俱无征稅……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资金短缺 |
B.外商企业享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
C.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质 |
D.民族工业与外商企业的不同等待遇 |
14.
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出口总额锐减 |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关税税率下降 |
D.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
15.
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 1890年 | 1908年 | 1920年 |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 11.74 | 22.99 | 66.10 |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 12.09 | 21.64 | 12.84 |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
B.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
16.
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A.第一编改道与转型(1949—1956) |
B.第二编受挫与调整(1957—1978) |
C.第三编改革与发展(1978—1991) |
D.第四编辉煌岁月(1992—2000) |
17.
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B.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
C.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
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
18.
某同学为一历史研究性课题准备了以下材料:甘薯、茶叶、白银、利玛窦、指南针等。其研究视角最有可能是
A.文明史观,工业文明到来 |
B.社会史观,生活丰富多彩 |
C.现代史观,民主制度萌芽 |
D.整体史观,全球联系加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