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2.
建设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新课题。中国近代工业体系从产生、形成到发展完善为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材料一)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材料三)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讲述了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旧中国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无法实现兴办工业,救国图强的梦想,又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A,B,C,D,E分别属于哪种性质的工业?
(2)根据材料二,从生产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材料一)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材料三)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讲述了作为一个爱国的民族资本家,在旧中国受尽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无法实现兴办工业,救国图强的梦想,又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A,B,C,D,E分别属于哪种性质的工业?
(2)根据材料二,从生产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我国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材料三、1989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材料四、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数4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私有制经济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状况?对比材料一和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党史分析)
材料一:1949年我国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项目 | 占全国经济的百分比 | |
工业 | 63% | |
商业 | 批发 | 67% |
零售 | 83% |
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 公有制经济 | 私有值经济 |
工业总产值 | 100% | 0 |
商业零售额 | 95.8% | 4.2% |
材料三、1989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 公有制经济 | 个体经济 | 私有制经济 |
工业总值 | 61.7% | 34.8% | 3.44% |
商业零售额 | 72.4% | 18.6% | 9% |
材料四、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34万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数4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私有制经济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状况?对比材料一和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党史分析)
2.单选题- (共17题)
4.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6.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保暖性好,无可替代 |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
7.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
8.
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下列有关唐代“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乡村集市渐成地方商业中心 | B.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
C.使用纸币“交子”进行贸易活动 | D.设有会馆这一商人活动场所 |
10.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原因是
A.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 B.从商容易致富 |
C.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 | D.商人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
11.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严格管理市场 |
D.压制丝织业发展 |
12.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诗文中所述政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观意图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
B.它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其经济根源 |
D.它阻碍了晚清中国的经济蜕变 |
13.
1947年的上海,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
A.黄金无法购买实物 |
B.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 |
C.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
D.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 |
14.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材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遭到冲击 |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
C.传统纺织业消失 | 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15.
1912年,在日本学习化工的范旭东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回国创办水利碱厂,成为著名的“化工大王”。这一史实表明,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
B.清政府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 |
C.辛亥革命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热情 |
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币政改革” |
17.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8.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应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 D.中共十五大 |
19.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说凤阳,道凤阳,风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段1979年的凤阳花鼓唱词主要反映()
A.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包产到户”改革初见成效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行 |
D.人民公社体制完全废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