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别从地域、内容、对象三方面指出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别从地域、内容、对象三方面指出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会被越多的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的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以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材料二 1803年和1809年,英国议会先后通过法令,破除了关于学徒身份的行会法规。允许劳动力在各行业间流动。1813年,新的议会法令规定,工人和雇主可以自由地签定劳动协议,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1785年英国出口到法国的陶瓷为641英镑,因1786年英国同法国签约相互降低关税,1789年增加到了7920英镑。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被取消,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英国又取消了实施近200年的“航海条例”。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国富”的认识有哪些?亚当·斯密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思想的表现及原因。
材料一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会被越多的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的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以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材料二 1803年和1809年,英国议会先后通过法令,破除了关于学徒身份的行会法规。允许劳动力在各行业间流动。1813年,新的议会法令规定,工人和雇主可以自由地签定劳动协议,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1785年英国出口到法国的陶瓷为641英镑,因1786年英国同法国签约相互降低关税,1789年增加到了7920英镑。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被取消,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1849年英国又取消了实施近200年的“航海条例”。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国富”的认识有哪些?亚当·斯密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推行自由主义思想的表现及原因。
2.单选题- (共11题)
3.
《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
D.北宋时期的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 |
4.
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
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
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
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
5.
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剌、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
6.
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这反映了明朝:
A.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 |
B.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
C.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 |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
7.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8.
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
B.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
C.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
9.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可创立的生产流水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生产成本和售价,小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上升,在美国汽车行业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状况客观上
A.顺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
B.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
C.契合了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
D.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义的形成 |
10.
“巨大的新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可忍受、较合意……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述
A.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
B.证明城市生活方式被普遍欢迎 |
C.认为粮食问题阻碍城市化进程 |
D.指出世界城市化取得同步发展 |
11.
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马尼拉(属菲律宾)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中转后远销世界。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背景是
A.自由贸易的盛行 |
B.新航路的开辟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
12.
称号是一个国家特色和实力的体现,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的英国被称为“世界摆渡人”。这些称号反映出英荷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
A.工业中心 |
B.贸易中心 |
C.金融中心 |
D.科技中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