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2题)
1.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2.
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
B.“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
C.“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D.“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
3.
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4.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
5.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
A.需求差异 | B.民族差异 |
C.生活方式 | D.自然环境 |
6.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7.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你认为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C.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8.
唐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
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②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③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④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
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②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③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④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9.
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


A.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 |
B.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已取消 |
C.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
D.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 |
10.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
11.
《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
12.
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
2.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