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2题)
1.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2.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3.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4.
下图是宋代的一家针铺,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该材料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
C.宋代已经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一体的经营方式 |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
5.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税务场所 |
B.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表现 |
C.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贾交际聚会的重要场所 |
D.会馆是政府设立的处理商人与政府关系的机构 |
6.
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②区域分工明确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 ②区域分工明确
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7.
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
11.
老师介绍下边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
12.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 )
A.《琶琶行》“元和十年” |
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
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2.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