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市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的标志性事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市场”发展的认识。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材料二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市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破“计划经济崇拜”的标志性事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市场”发展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航海家们率先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他们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他们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拉开了第一次全球化的序幕。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材料三 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开第一次全球化序幕”的历史事件及其动力。并分析这一事件的世界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并概括美国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全球化问题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材料一 15世纪末开始,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的航海家们率先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他们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他们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拉开了第一次全球化的序幕。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二战后)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材料三 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开第一次全球化序幕”的历史事件及其动力。并分析这一事件的世界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用以“左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国际金融机构”。并概括美国控制上述金融机构的根本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全球化问题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2.单选题- (共13题)
3.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东汉王充提出“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力,以助地力”。材料说明古代农业 ( )
A.需要大量劳力 | B.适时增加肥力 |
C.提倡精耕细作 | D.善于积累经验 |
4.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人才密集,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反映出 ( )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 |
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
C.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南迁 |
D.南方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聚集之地 |
5.
《全球通史》记载:“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 B.工商业市镇兴起 |
C.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 D.白银的广泛流通 |
6.
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 )
A.私营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工场手工业 | D.家庭手工业 |
7.
《醒世恒言》记载: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小户,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工场主。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家庭手工业发展 | B.商品经济开始发展 |
C.私营手工业发达 |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9.
“紧随西班牙之后崛起……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这个国家是 ( )
A.葡萄牙 | B.荷兰 | C.英国 | D.法国 |
10.
2008年以来,非洲索马里沿海地区海盗袭击事件频发,平均每四天就有一艘船遭劫;早在15世纪末曾有一个著名“海盗”到达过这一地区。这个“海盗”最有可能是 ( )
A.达·伽马 | B.迪亚士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11.
1900年后,美国许多大公司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其中通用公司、杜邦公司的实验室成为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典范。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A.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联系紧密
B. 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
C. 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D. 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A. 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联系紧密
B. 当时美国科研开发力量最为雄厚
C. 公司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
D. 国力强弱取决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12.
1914~1924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解读正确的是 ( )
A.清政府奖励工商业 | B.南京国民政府支持 |
C.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 D.国际环境的推动 |
13.
照片《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的拍摄者回忆说:“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这反映了 ( )


A.人民公社化推动农业发展 |
B.照片因造假毫无史料价值 |
C.大跃进时期浮夸之风盛行 |
D.人民拥护农业合作化运动 |
14.
下图是1975~1982年中国农业粮食产量变化图,期间粮食产量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机械化普及推广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对外开放局面的推动 |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拉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