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658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6

1.综合题(共4题)

1.
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不允许议论我的政权,君主制是地上最高的制度,君主是上帝派来的统治人民的总督。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图一中的人物何时当政?其当政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此种政治属于何种类型?(2)材料一中图二人物在位期间,该国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图一、图二政治制度有何相同点?根本区别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哪国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1689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请概括以上制度创新的总趋势。
2.
任何战争都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进行的,具体表现为战争的军事目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开始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逐渐蚕食印度的土地,建立并扩大殖民地,抢掠当地的财富。
材料三 德军决定进攻凡尔登,把它变成“碾碎法军的磨盘”。2月到7月,德军不断向法军发起猛烈进攻。
——以上材料均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所指战争的名称是什么?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英国负责侵略印度等亚洲国家事物的是哪一机构?随着战争的推进,英国确立了在经济上的什么世界地位?
(3)材料三中所述是哪一次战争?此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法国当时属于哪个军事同盟?战争结局如何?
(4)综上所述,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3.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识别以下建筑,回答相关问题。

(1)图1被雨果喻为“石头的交响曲”的是哪座建筑?有何地位?
(2)图2建筑见证的何时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标志着什么?
(3)图3建筑为纪念哪位伟人修建的?他在历史上有何贡献?
4.
工匠精神既是历史的启示,更是时代的呼唤。能被称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在其心目中对于自己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辨析以下工匠,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胡夫的高146.5米,塔基各边长230米,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石头约重2500千克。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靠石块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
材料二 认真研究蒸汽泵,虚心向他人学习,刻苦钻研。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制成能够有效利用热能的改进型蒸汽机。
材料三 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和助手对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几千次试验。1879年10月,他用一根经过碳化处理的棉线作灯丝,研制成功了经久耐用的电灯泡。
材料四 蒸汽机既大又笨重,不适用,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第一台轻内燃机。
——以上材料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教材
(1)材料一中的①是工匠们修建的哪一建筑?什么造就了这一恢弘成就?
(2)材料二中的②是谁?他的成就有何影响?
(3)材料三、四中的③④分别是谁?使用的新能源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工匠”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选择题(共23题)

5.
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进入氏族阶段,最初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
B.在母系氏族公社里,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C.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D.他们是按照血缘关系居住在一起的
6.
下列遗址和文物代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其中代表古代西亚文明成就的是( )
A.克里特王宫遗址B.长城
C.圆形竞技场D.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7.
公元前2500年的古代亚非文明代表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孕育着这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同地理环境是(  )
A.海洋B.沙漠C.高山D.大河
8.
“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种现象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基督是救世主B.国王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高于王权
9.
两河流域是古代重要的历史舞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的是
A.雅利安人B.腓尼基人C.苏美尔人D.法兰克人
10.
下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②处应填写的是

A. 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拜占廷帝国
11.
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A.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B.古代阿拉伯人、中国人
C.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D.古代阿拉伯人、印度人
12.
历史解释应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关于下图的表述中,对其思想内涵的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达·芬奇的画作
B.画中的故事被许多宗教画家描绘过
C.画中12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和形体动作
D.这幅艺术作品充分表现了画家对人性关注
13.
在经历了中世纪漫漫长夜之后,欧洲迎来了近代社会的曙光。这一“曙光”最早出现在
A.荷兰B.西班牙C.英国D.意大利
14.
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其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丰富的寓意展现着社会主题,让人们在幽默中深思。下图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拉美独立运动
C.殖民扩张和掠夺D.资产阶级革命
15.
“法国有了超越欧洲所有社会的民事立法,而那时欧洲社会还保持着中世纪的法律体制,而随着法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占领,这一切给欧洲大陆以不可思议的推动力。”这段材料是对下列哪部法律文献的肯定()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16.
工业革命,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在生产劳动中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性飞跃,开创了崭新的时代。开启这一时代的先锋是
A.哈格里夫斯B.莱特兄弟C.史蒂芬孙D.富尔顿
17.
思想引领行动,纲领指明方向。下列纲领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人民宪章》    ②《共产党宣言》   ③废除农奴制法令  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18.
下表所示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人口变化的估计数值。解读表中信息的,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白人
黑人
混血人种
原住民
1490年
0
0
0
50,000,000
1570年
138,000
235,000
25,000
9,,00,000
1650年
725,000
815,000
644,000
9,105,000
1852年
1,319,000
1,188,000
6,252,000
8,211,300
 
A.工业革命的发展B.英国的殖民扩张C.美国黑奴的解放D.罪恶的三角贸易
19.
家国情怀源自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认同与热爱,他曾经说过:“我比任何人更愿看到美洲形成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其所以最伟大,不仅由于它的面积和财富,而更由于它的自由与光荣。”这里的“他”指的是
A.章西女王
B.玻利瓦尔
C.马克思
D.哥伦布
20.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局势纷纭变幻,出现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下列属于改革的事件有( )
①美国南北战争    
②俄国农奴制改革    
③日本明治维新
④巴黎公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21.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
C.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
D.1836—1848年间,英国工人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
22.
19世纪60年代,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是(  )
A.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B. 努力发展近代工业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3.
亚历山大二世时期,俄国地主大都使用农民而不愿意使用机器打谷。原因是“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机器生产不适合俄国农业B.使用农民的生产效率更高
C.农奴制阻碍了工业化进程D.农民与地主关系非常密切
24.
2017年10月24日,中共十九大在《国际歌》的歌声中落下大幕。这首歌的词作者是(  )
A.马克思B.恩格思
C.狄盖特D.欧仁•鲍狄埃
25.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其中,“火药桶”是指
A.萨拉热窝事件B.巴尔干半岛C.希腊半岛D.塞尔维亚
26.
《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A.微积分的创立B.爱因斯坦相对论
C.牛顿万有引力定律D.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27.
拿破仑不仅是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位出色的军事领袖,也是世界上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下列作品中与拿破仑相关的有
①《战争与和平》   ②《复活》 ③《英雄交响曲》  ④《物种起源》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