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57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得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历史必修二教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农村经济体制重大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并分析该《决定》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年份
进出口贸易总值
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外汇储备
工业成品占出口贸易比
贸易伙伴
1978年
206亿美元
第22位
/
45.2%
几十个
1997年
3250.6亿美元
第10位
1399亿美元
86.9%
227个
 
——改编自苏星的《新中国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在此期间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

2.单选题(共22题)

2.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其中钧窑和耀州窑分别位于图中
A.①③
B.②①
C.②④
D.③①
3.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耦犁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4.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5.
林则徐在1845年日记中记录他在某地的见闻:“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并之利为之也”。关于“卡井”的表述有误的是
A.由关中农民创造B.至今还流行于新疆一些地区
C.起源于战国时期D.有利于木棉等经济作物种植
6.
金银窖藏是古代中国地主、官僚、商人保藏财产的重要办法。明代福建海商在菲律宾等地经商所积的白银,即多窖藏于地。近年来闽南各地曾屡次发现当年窖藏的西班牙银币。该材料最能反映
A.当时民间的中外贸易仍然存在
B.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金银窖藏无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D.西班牙银币在世界范围流转
7.
北宋中后期,临安城郊围绕有多个人口众多的草市,其中“浙江草市”年商税额超过了同期浙西地区的所有县级城市,“龙山草市”相当于一般县级城市的规模。这说明
A.草市发展促进了城郊城市化
B.草市具备了县级城市的功能
C.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D.人口增长促使城中的市移至郊外
8.
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下列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业领域发明成果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凯伊的飞梭
②卡特莱特的水力织布机
③哈格里夫斯的纺纱机
④克隆普顿的骡机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9.
到19世纪中叶,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日本“开国”
B.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
C.中国被迫“门户开放”
D.英国确立在印度的优势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它开始的标志是
A.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B.西门子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C.惠特尼开创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D.爱迪生发明钨丝灯泡
11.
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是由于
A.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B.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剧
C.新型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航空时代
12.
有学者认为:“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则更多,有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茄、辣椒、棉花、烟草、可可豆、菠萝、木瓜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东半球”经济发展的落后
B.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
C.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
D.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
13.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洋货畅销导致的直接影响是
A.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B.刺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应运而生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先进中国人提出学习西方的口号
14.
中国近代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成就。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该时期是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19年
D.1937—1949年
15.
近代中国某企业发布广告:“处今日外交失败之秋,而欲我国图存,仍立于环球世界之上,非从事商战未由。而欲商战优胜,非振兴土货未由”。该广告语主要包含了
A.“实业救国”思想
B.“天朝上国”思想
C.“土洋并存”思想
D.“科技强国”思想
16.
大生纱厂创办伊始可谓艰涩坎坷,焦点在于集资太难。无奈之下,张謇只能通过两江总督刘坤一做主,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并作价25万两为官股。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B.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扶助
D.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17.
历史统计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变迁信息。阅读“广州、上海生丝出口统计表”,该表信息反映出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3
1430
0
1845
5430
5146
1846
2843
12517
1850
3444
13794
 
①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移的趋势
②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上海周边民族缫丝工业发展快
④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
图表数据源于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图表数据不能反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B.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冲击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D.中国重工业发展很快,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9.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这表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大跃进”的“浮夸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21.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下列认识的变革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包产到户”不等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22.
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23.
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甲图清末婚嫁   乙图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