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3题)
1.
据《泾县志》载,明初时地广人稀,人尚俭朴,丈夫力耕稼,女子勤纺绩蚕桑,“衣不过土布,士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到了成化、弘治之后,“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吴江县志》载:“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被称为“僭越”。该变化反映了明代
A.南方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
B.江南地区日益成为经济重心 |
C.经济发展冲击身份等级观念 |
D.早期民主思想潜滋暗长 |
2.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
B.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
C.实行以银纳税,加重人民负担 |
D.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
3.
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官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
C.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
D.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
4.
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
B.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
C.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
D.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
5.
(题文)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A.商业活动打破坊市制度的界限 |
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
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
D.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
6.
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 |
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
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
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 |
8.
(题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
C.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
D.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 |
9.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
10.
(题文)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
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
D.促进了宋代边境上的贸易往来 |
11.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下列不能作为史料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 B.郑和下西洋 |
C.新航路的开辟 | 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
12.
“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A.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 |
B.大地产制发达 |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 |
D.田庄经济开始兴起 |
13.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
14.
“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明显下降 |
B.垄断产生克服了生产的无计划性 |
C.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
D.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
15.
1904年,一个金融专家写道:“这两个巨大集团(摩根和洛克菲勒)共同构成美国企业和商业的心脏,其它的则都是通过很多渠道渗入我们全国生活的动脉,使每个家庭和村庄都感到了它们的影响。”这反映出垄断组织
A.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B.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
C.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 D.扩大了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
16.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穷人饮食的一个大问题是食品掺假,不法奸商在面粉里掺石灰、骨粉、明矾等牟取暴利,糖和茶叶也往往以假充真,肉、奶类则腐烂变质。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 |
B.工业革命改变了饮食结构 |
C.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
D.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监管 |
18.
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适地适产主义”,具体地说,它就是在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在中国东北由伪满洲国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在华北着重开发矿业、盐业,在华中则容许存在一些轻工业,日本“适地适产主义”意在
A.摧毁沦陷区的中国民族工业 |
B.从经济上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
C.采取“军事管理”的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
D.将沦陷区的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 |
19.
(题文)下图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图中B出现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有关 |
B.图中C—D出现的最主要影响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C.图中D—E出现的外因是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D.图中G—H出现的内因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
20.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21.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严格限制 |
B.辛亥革命后为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 |
C.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实业救国思潮及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22.
对下列这些不同年份数据分析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吨)


A.“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
B.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 |
C.“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
D.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几乎停滞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