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29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6560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8/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辫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时期(1368-1840年)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二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三 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的过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1694年,伦敦1286个商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
1720年,英国爆发“蓝海”股票泡沫事件,英国开始完善金融制度,进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金本位制,每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结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逐步建立起自由主义经济体系。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
1872年,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英镑代表黄金,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发展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的政策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货币走向世界的条件。

2.单选题(共19题)

4.
湖北省郭店一号墓墓主是一位下葬年代约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贵族。据此判断该墓有可能出土
①《老子》的竹简
②丝织品
③釉下彩绘瓷器
④楷体玉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题文)清朝乾隆《吴江县志》中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B.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C.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
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6.
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田庄手工业
7.
(题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的行为
A.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
C.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
D.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
8.
据《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江南地区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传统生产方式的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男尊女卑习俗的改变
9.
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实现流水作业
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D.瓷器质量提高
10.
《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11.
一首描述嘉陵江水磨作坊的宋诗写道:“激水为皑嘉陵民,构高穴深良苦辛,十里之间凡共此,麦入面出虚无人。彼氓居险所产薄,世世食此江之滨。朝廷遣使兴水利,嗟尔平轮与侧轮。”宋词这一描述表明此时
A. 生产中人力的作用渐弱
B. 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 纺织业分布于江河附近
D. 手工业已使用自动化技术
12.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民族融合促进手工业发展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国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交流推动丝绸生产多样化
13.
清代前期枫泾镇布局的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之外,还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据此分析当时的枫泾镇
A.踹染工匠受到残酷剥削
B.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
匣钵的使用是窑业技术的一项重要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剌、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人员劳法盛等人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15.
《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国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16.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17.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此材料不能反映出
A.实行计时工资
B.工匠技术水平很高
C.存在失业现象
D.出现劳务市场
18.
“(石门)镇油坊有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19.
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0.
据记载,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人冶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而在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材料表明
A.盐铁官营影响了百姓日常生计B.官营经济的工匠技术水平低下
C.适度竞争有利于经济良性发展D.盐铁官营制度无益于国计民生
21.
(题文)明朝时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佃富农”。清代,“佃富农”经营方式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佃富农”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B.农业生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D.土地兼并现象的进一步强化
22.
某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婚姻“不问阀阅”,科举“不闻世家”,教育“广开来路”,社交“不限士庶”,文学从“雅”到“俗”,绘画从宗教画、政治画为主到山水画、花鸟画为主。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D.资本主义的萌芽

3.选择题(共1题)

23.下列几种图案是车的标志,问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