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奥赛班)暑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547

试卷类型:假期作业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在中国古代,每一次官方使节的往返都伴随着礼物的“交易”。当然,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王朝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只是在这一贸易体系中,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奢侈消费的需求大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他们的根本动机是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而对奢侈性消费的需求又使官方外贸的着眼点放到使用价值上,不注重货币的增值。西汉桑弘羊就主张“天下高我下,天下轻我重”,即低价出口,高价进口,使转口商人获取超额利润,而封建政府则得到使用价值的满足。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稳定经济,在多国协调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在这﹣体系下,三大国际机构产生——世界银行前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前身GATT.同时,买现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构等。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演化为被学术界称为牙买加体系的现行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多元化;储备货币多儿化;黄金非货币化等。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珊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现代贸易体制的演变,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主要不同之处。
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魔、齐世荣《世界史囗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2.单选题(共17题)

4.
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5.
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6.
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
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
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
D.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
7.
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8.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
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
B.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9.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10.
在16〜18世纪的殖民争夺中,英国最终笑到了最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原因是
A.英国具有制度优势
B.西班牙是“黄金漏斗”
C.价格革命对西班牙的削弱
D.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11.
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发明者
职业
成果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木工、纺织工
手摇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理发匠
水力纺纱机
1785年
卡特莱特
牧师
水力织布机
1785年
瓦特
修理工
改良蒸汽机
 
A.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英国工业革命主推世界市场的形成
C.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
D.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
12.
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自由主义思潮盛行
13.
“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进入印度洋后,下面的路程就比较顺利了,随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马可波罗
14.
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
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B.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C.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
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5.
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A.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16.
1948年8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
B.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C.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经济恶化
17.
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部分轻工业工厂数量的变化表: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快速发展
B.各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18.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
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19.
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调整
B.中苏关系的恶化
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D.“左”倾思潮的影响
20.
建国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A.建国后对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
B.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产物
C.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D.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地区确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