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二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654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乾隆二是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广州十三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2.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2.单选题(共19题)

4.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5.
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6.
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7.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一、二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
B.家庭手工业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8.
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
A.改变了服役主体的资格
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
C.改善了国富民穷的状况
D.保证了小农生产的稳定
9.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10.
《唐会要》记载:“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己亲邻买卖。”这实质上反映了唐代
A.注重邻里之间和谐人际关系
B.对商业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
C.田宅产业只能卖给亲戚邻居
D.坊市限制的规定已有所松动
11.
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
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12.
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13.
西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这一措施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制
B.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C.抑制了地方经济独立
D.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
14.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15.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16.
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表明清朝海禁政策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17.
下表直接反映出(  )
时间
威尼斯
葡萄牙
1498~1501年
年均350万英镑
年均100万英镑
1502~1505年
年均22.4万英镑
年均230万英镑
 
1498~1505年威尼斯、葡萄牙香料进口总值的变化
A.新航路的开辟B.价格革命
C.商业革命D.世界市场形成
18.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19.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支持第三种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资产阶级革命首次成功
C.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0.
有历史学家指出:“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此变化源于(   )
A.西欧发生的“商业革命”
B.“海上马车夫”荷兰沟通世界
C.蒸汽轮船用于远洋航行
D.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海上探险
21.
欧洲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4.5倍,英法德为2~2.5倍,物价上涨使城乡的雇佣劳动者进一步受到剥夺,因为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B.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过剩
C.世界大战导致物资稀缺
D.经济危机引发物价波动
22.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相互孤立与隔绝的状态,开始了真正的世界历史,影响深远。就社会生活领域而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餐桌上:东南亚的胡椒、肉桂等廉价香料进入欧洲寻常人家
B.物种上:马铃薯、番茄、玉米等超出美洲范围传到亚洲
C.人种上:美洲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
D.穿着上:中国丝绸、印度棉制品从此在地中海区域大量转运销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