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摘编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
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摘编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
2.单选题- (共7题)
2.
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
3.
在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是孝道为先、淡泊名利、施恩不图回报的精神偶像。汉代民间开始兴起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唐宋时,寒食节作为民间习俗得到了官方认可,甚至用法令维护寒食礼制。寒食节的发展表明
A.民间习俗都来源于民间传说 |
B.民众好恶决定官府统治政策 |
C.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 |
D.统治者创设民俗以强化专制 |
4.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B.“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重大贡献 |
C.《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 |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
6.
近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绘有孔子画像的一块屏风上,记载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据此推测孔子应生于公元前566年。而比墓葬要早文献资料《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前551年)对此,下列说法比较准确的是
A.墓葬出土的实物属于一手资料,比文献资料记载要可靠 |
B.《史记》记载早于海昏候的时代,应更加接近历史事实 |
C.孔子出生年代史学界早有定论,出土文物不应影响过去结论 |
D.尚需考证孔子屏风画像及文字记载的信息来源及出处 |
7.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