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651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运动常被称之为启蒙思想运动,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常被称为启蒙思想家。这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面对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兴起,作为明王朝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感到屈辱、愤怒,一方面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对明王朝何以灭亡的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也就是在这种历史的反思中,他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并毫不留情加以批判。
——摘编自覃正爱《试论明末清初思想家启蒙思想的局限性》
材料三: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在这个时代启蒙思想家有哪些主张符合世界潮流?
(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
2.
阅读下列材料: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选集》第4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2.单选题(共22题)

3.
(题文)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冶铁技术的提高
B.绘画艺术的进步
C.佛教文化的影响
D.思想观念的变迁
4.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
***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6.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7.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8.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9.
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10.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1.
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
A.造纸术的革新
B.雕版印刷的推广
C.活字印刷的普及
D.科举取士的需要
12.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13.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之所以能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因为
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民众群体更为广泛
C.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D.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14.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15.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续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6.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将“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中体西用”思想也被抛弃
C.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17.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8.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
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C.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
D.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0.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此“文化选择模式”(  )
A.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B.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D.批判了儒学的落后性
21.
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维《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农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22.
1839年9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这反映出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C.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官员的认知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23.
***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己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4.
1923年孙中山在阐释“民族主义”时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地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之平等”。强调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扬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这表明孙中山
A.否定了颠覆清朝的作用
B.首次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观念
C.主张各民族团结共同反帝
D.大力弘扬民族友爱精神

3.选择题(共1题)

25.

欧洲 S国景色优美,经济发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