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古今中外无论何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都关系着国计民生,历来政府都重视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三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摘自《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材料四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制定的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
(4)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四中苏联的哪些做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三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摘自《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材料四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制定的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
(4)在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四中苏联的哪些做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全力于工业生产。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依据材料概括世界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

(2)观察上图,分析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人为迎接工业文明的挑战、努力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而不懈努力。观察下列图片,分别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全力于工业生产。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依据材料概括世界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

(2)观察上图,分析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近代以来,中国人为迎接工业文明的挑战、努力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而不懈努力。观察下列图片,分别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2)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2—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2)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 (共15题)
4.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
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
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
6.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
C.以农为本 | D.重农轻商 |
7.
(题文)明朝嘉靖年间“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有识之士认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导致了沿海倭患出现 |
B.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
C.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 |
D.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
8.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9.
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就这样来到了美洲。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1841年在英国的倡议下,英国、奥地利、法国、普鲁士和俄国在伦敦签订了《取缔非洲奴隶贸易条约》,英国转而成为最积极的废奴倡导者。英国前后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外贸政策的调整 |
B.黑人奴隶的反抗 |
C.人道主义觉醒 |
D.工业革命的开展 |
11.
1945年,八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据史料载,到1946年底,迁川工厂联合会的390家会员厂中仅存100家,而开工者只有20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挤压 |
B.日本的经济掠夺 |
C.封建官府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12.
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发起趣旨》中写道:“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由此可知,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主要是为了
A.伸张民权 |
B.抵抗侵略 |
C.振兴工业 |
D.挽回利权 |
13.
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
C.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15.
1938年初,国民政府颁布多部法规,要求将每一工厂、商号、银行、钱庄都纳入到同业工会内,又将每一同业工会纳入当地商会内。这些法规
A. 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
B. 挫败了日军经济掠夺
C. 防止了国民经济崩溃
D. 积聚了抗战经济力量
A. 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
B. 挫败了日军经济掠夺
C. 防止了国民经济崩溃
D. 积聚了抗战经济力量
16.
中国最早的民办机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又始终没有自己的船坞,在价格上也难以与外商匹敌,故无力竞争,步履艰难。甲午战争后,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竞争下,发昌厂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
D.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产生后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
17.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
18.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说明: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看到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已改变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被打破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