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请在材料一中方框处填入一个合适的海洋名称,并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人之所以成为世界主人的原因。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看出哪种宗教的色彩?根据材料二,请提炼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文化因素。
(3)对比材料一、二,结合以上探究,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你有何感悟?
材料一

材料二

(1)请在材料一中方框处填入一个合适的海洋名称,并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人之所以成为世界主人的原因。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看出哪种宗教的色彩?根据材料二,请提炼东罗马帝国灭亡的文化因素。
(3)对比材料一、二,结合以上探究,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你有何感悟?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15世纪,这场运动从意大利开始兴起,诗人但丁是这场运动的先驱。16世纪时,这场运动传播到了英国。
材料二这一系列航行,使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材料三1640年,英国国王召集议会开会,希望能够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发生的人民起义,会议期间,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行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掀开了革命的序幕。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在英国确立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设计,以体现三则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2)请在以上设计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14—15世纪,这场运动从意大利开始兴起,诗人但丁是这场运动的先驱。16世纪时,这场运动传播到了英国。
材料二这一系列航行,使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材料三1640年,英国国王召集议会开会,希望能够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发生的人民起义,会议期间,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行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掀开了革命的序幕。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在英国确立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设计,以体现三则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2)请在以上设计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理由。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世纪20年代,苏格兰启蒙运动开始传播“自由”、“幸福”等具有潜在反奴倾向的观念。在几乎同时期的法国,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各方面的束缚,启蒙运动在法国迅速发展。这场运动逐渐传到世界其它国家,极大地打击了这些国家的奴隶(农奴)制。
(1)请将材料一表格中A、B处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新兴进步力量”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国别 | 背景 | 时间 | 情况 | 共同影响 |
英国 | 工业革命后,奴隶制严重阻碍英国经济的发展 | 1833年 | 议会通过废除奴隶制法令 | 是人类社会在文明、民主道路上的极大进步。 |
俄国 | 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1861年 | A | |
美国 | B | 1865年 | 通过《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议案》,正式废除奴隶制 |
材料二18世纪20年代,苏格兰启蒙运动开始传播“自由”、“幸福”等具有潜在反奴倾向的观念。在几乎同时期的法国,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各方面的束缚,启蒙运动在法国迅速发展。这场运动逐渐传到世界其它国家,极大地打击了这些国家的奴隶(农奴)制。
(1)请将材料一表格中A、B处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新兴进步力量”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俄国出现严重的饥荒。为应对危机,列宁采取了一些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等。
材料二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的意志,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实施,使政府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
材料三2008年8月,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很快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为应对危机,一系列国际会议相继召开,商议对策。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全球性的,而救治危机也需要全球手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政府权力全面扩张”的表现。并写出美国确立“三权分立”格局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除应对经济危机外,罗斯福还为应对其他危机做出什么贡献?试举一例;
(3)材料一、二、三及以上探究,对当今人类应对危机有何借鉴价值?
材料一1920—1921年,俄国出现严重的饥荒。为应对危机,列宁采取了一些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等。
材料二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的意志,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实施,使政府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
材料三2008年8月,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很快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为应对危机,一系列国际会议相继召开,商议对策。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全球性的,而救治危机也需要全球手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政府权力全面扩张”的表现。并写出美国确立“三权分立”格局的法律依据是什么?除应对经济危机外,罗斯福还为应对其他危机做出什么贡献?试举一例;
(3)材料一、二、三及以上探究,对当今人类应对危机有何借鉴价值?
2.选择题- (共15题)
7.
西班牙一直想要参与印度的香料贸易,以获取丰厚利润。然而根据《托尔德西拉斯条约》的规定,西班牙不得向东航行,而境内的阿拉伯问题使得其又无法打通向印度的陆上通道。于是,哥伦布的向西航行计划实际上成为西班牙参与印度贸易的唯一可能性。这说明哥伦布航行
A.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
B.发现了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 |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
D.使西班牙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
8.
从这一时期开始,很多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主要是由于
A.君主专制的终结 |
B.人文主义的兴起 |
C.科学技术的进步 |
D.工业革命的来临 |
9.
殖民地居民对强制实行的蔗糖税法(1764)、印花税法(1765),汤森税法(1767,对进口的很多商品课税)以及茶叶法(1773)尤为不满,他们还反对强制实施的航海条例,这些条例要求殖民地不论输出或输入商品都必须用英国船只装运货物,并遵从英国惯例。这表明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是
A.北美居民不适应英国法律制度 |
B.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
C.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压迫 |
D.北美独立精神增强 |
10.
恩格斯说:在法国,革命同过去的传统完全决裂;它扫清了封建制度的最后遗迹。这直接反映了法国大革命
A.保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
B.经过了艰难且曲折的斗争 |
C.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 |
D.进行了彻底的反封建斗争 |
11.
《拿破仑法典》共2281条,分为3篇、35章。它宣布保护私有制度,一切私有财产都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原则,规定一切人享有民事权利,还规定了一系列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其主要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
B.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
C.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
D.恢复封建贵族的统治 |
12.
保罗·肯尼迪说,英国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欧洲人口的10%,却似乎具有相当于全世界潜力40—50%的现代工业能力。这主要是因为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B.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
C.英国率先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
D.英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领先 |
13.
1836—1848年间,英国工人进行了一场争取自己应有权利的斗争。他们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宪章》的形式发表,以向议会递交请愿书的方式进行。其主要诉求是
A.提高工资待遇 |
B.改善劳动条件 |
C.改善生活条件 |
D.获得普选权 |
14.
改革者们说服大名将土地让渡给君主以换取“华族”的名号后,将原有的藩国替换为由中央政府控制的府县。改革者们进而任命新的地方长官,以防止旧藩国的复苏。材料反映了明治维新
A.加强中央集权 |
B.引进西方技术 |
C.努力发展教育 |
D.提倡“文明开化” |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一步发展,强调主张个性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狂、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属于这一“发展”的作品是
A.《蒙娜丽莎》 |
B.《向日葵》 |
C.《格尔尼卡》 |
D.《永恒的记忆》 |
16.
威尔斯在《世界简史》第十七章全世界重建政治经济秩序中说到:“我们终于发现,这场令人厌恶的战争(一战),并没有结束,也没有开始,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重建政治经济秩序”的主导力量是美苏 |
B.“并没有结束”指的是这场战争仍在继续 |
C.“也没有开始”指的是人类对战争的麻木 |
D.“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指战争的根源仍在 |
17.
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轻了人们繁重的家务劳动,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民的业余生活。这主要反映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
A.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
B.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
C.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
D.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
18.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于1918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第一次世界大战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一战是帝国主义的战争 | B.一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C.一战造成了欧洲的衰落 | D.一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
19.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渡过英吉利海峡。最终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次行动是
A.不列颠战役 |
B.莫斯科保卫战 |
C.斯大林格勒战役 |
D.诺曼底登陆 |
20.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 |||||
| 全世界 | 高收入国家 | 美国 | 欧共体国家 | 日本 |
1965年生产总值 | 2003700 | 1413280 | 698900 | 317570 | 91290 |
1965年所占百分比 | 100% | 79.53% | 34.88% | 15.85% | 4.56% |
1993年生产总值 | 23112566 | 18247536 | 6259899 | 6279762 | 4214204 |
1993年所占百分比 | 100% | 79.85% | 27.08% | 27.17% | 18.23% |
A.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得到加强 |
B.统一使用欧元是欧共体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
C.良好的经济基础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最为迅速 |
D.表中经济实力的变化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