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她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等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美国罗斯福总统于1934年6月实施“白银”政策,规定白银实行国有,大幅度提高银价,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始于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摘编自互联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材料一中国从宋代至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猛,长途贸易也随之发展起来。客观上需要易于携带且价值量大的货币。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洪武八年,明太祖命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在发行时就以法律禁止民间不得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治罪。但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并弃而不用,迫使明政府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她位。明代银本位制的一个致命缺陷在于货币供给的不稳定,无法根本解决白银的供求矛盾,是历史的机遇促成了白银货币化切实可行。
——摘编自陈昆《宝钞崩坏、白银需求与海外白银流入》等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美国罗斯福总统于1934年6月实施“白银”政策,规定白银实行国有,大幅度提高银价,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始于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其中规定中央、中国、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摘编自互联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白银货币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粵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粵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单选题- (共20题)
3.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
B.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
C.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
4.
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明代也有“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
A.农业面向市场 |
B.政府不抑兼并 |
C.阶级矛盾尖锐 |
D.商品经济发展 |
5.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
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
B.坊市制度打破成为必然 |
C.宋代重视对外贸易 |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6.
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 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 |
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 | 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
7.
《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
8.
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 |
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 |
9.
下面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表中工商杂税收入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中国被动地卷人了世界市场 |
C.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壮大 |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10.
19世纪上半叶,受拉美独立运动及气候因素的影响,1820年代的白银产量比1800年代减少48.5%,黄金产量1810年代比1750年代减少53%。世界金银大幅减产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
A.加剧了中国银贵钱贱现象 |
B.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
C.导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
D.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1.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通过《国民政府训政时期施政》,提出“进行经济建设之原则,必以个人企业与国家企业之性质而定其趋向。凡夫产之可以委诸个人经营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由个人为之,政府当予以充分之鼓励及保护,使其获得健全发展之利益。”这一政策
A.违背了节制资本原则 |
B.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促进了官僚资本产生 |
D.体现政府经济政策的灵活性 |
12.
1945年9月9日,国民党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规定自12日起,一律使用法币,并将法币与日伪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按当时日伪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法币1元约合伪币50元。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A.实现对全中国的经济控制 |
B.解决了国民党的军费问题 |
C.恶化了收复区的经济形势 |
D.促进了国统区的经济恢复 |
13.
如图是1900年德国礼和洋行使用的商标。画面上面文字是“此靛真好,永不变色。”“礼和洋行始创,染法内有仿单。”据此可知,礼和洋行

A. 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B. 营销的手段最为先进
C. 注重印染技术创新与使用
D. 受到了中国民众喜爱

A. 推动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
B. 营销的手段最为先进
C. 注重印染技术创新与使用
D. 受到了中国民众喜爱
14.
20世纪20年代,刘鸿生为了办好章华毛绒纺织厂,在厂开办之初,就派员到国外调查,聘请技师,购买机器;而为了和外国的火柴竞争,不惜高薪聘用专家林天骥来改进安全火柴。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民族企业家改进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
C.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国列强的技术限制 |
D.只有引进外国技术才能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
15.
下表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出口 | 出口指数 | 进口 | 进口指数 |
1935 | 576 | 61.7 | 941 | 62.4 |
1936 | 706 | 75.6 | 953 | 63.9 |
1937 | 838 | 89.7 | 771 | 64.7 |
——摘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
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
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 |
16.
某材料显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朝闭关锁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
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 |
17.
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 | 从业人员(万人) |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
1957年 | 23771 | 81.23% | 9.01% |
1958年 | 26660 | 58.23% | 26.60% |
1959年 | 26173 | 62.17% | 20.64% |
1960年 | 25880 | 65.75% | 15.89% |
1961年 | 25590 | 77.17% | 11.16% |
A.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
B.中国人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
C.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 |
D.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
18.
下图数据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关于图中①、②两个阶段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促使①段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
B.农民失得土地所有权促使②段农业生产发展 |
C.①②段农业生产的提高都是政策调整的结果 |
D.①②段农业生产提高都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
19.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
B.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
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
D.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
20.
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
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被改变
②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被改变
②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③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21.
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及与棉花接茬连作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材料主要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
B.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
D.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