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41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7

1.单选题(共38题)

1.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2.
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耕地面积逐步较少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3.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4.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5.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男夫另课桑田二十亩,种桑五十株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民夫妇租调为帛一匹与粟二石.此外复有杂役,与材料相符的是
A.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相关租役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政府将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6.
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情形比前代更为严重。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中央集权弱化
B.生产工具改进
C.土地政策调整
D.重农抑商强化
7.
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赋税制度改革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实行闭关锁国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8.
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
A.土地交易频繁B.土地私有制确立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政府不抑土地兼并
9.
武建国认为唐朝“乃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僚、地主、百姓等臣民依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均平占有土地的制度,这是均田制的基本立法精神和实质”。该观点认为推行均田制
A.试图推行土地国有政策
B.企图追求一定条件下的均平
C.确保国家财政税收
D.维护了小农自然经济
10.
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
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
B.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
C.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
D.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
11.
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出古代(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12.
“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
A. 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 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C. 有利社会合理分工
D. 加大社会贫富差距
13.
春秋时期,直接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是
A.铁器的使用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各国税制改革
D.战争的影响
14.
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名田:名下的土地),以赡不足”,其目的是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A.反对儒家崇古的传统
B.平均分配土地以缓和矛盾
C.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D.限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
15.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
16.
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A.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
C.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
17.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仅建康城就有佛寺500余所,僧尼10万余人,还拥有大量地产和人数众多的依附农民,寺院经营农业、商业和高利贷,所有人“皆不贯民籍”。这种现象说明了
A.江南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B.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
C.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D.东晋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18.
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这一诏令
A.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
B.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C.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D.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
19.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该诗反映了奴隶社会何种社会制度 (   )
A.分封制和井田制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D.宗法制与井田制
20.
《韩非子·诡使》曾说:“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库)也。而士卒之逃事状(藏)匿,附托有威之门,以避摇赋,而上不得者万数。”这反映了战国后期
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
B.地方割据势力扩大
C.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D.生产关系有所发展
21.
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材料可以证明宋朝
A. 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 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
22.
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
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
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
23.
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
A.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B.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D.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24.
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25.
土地兼并中:官僚和贵族通过经济和非经济手段造成土地集中,王朝更替、宦海风波又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的转移。这在本质上反映
A.私有制导致土地所有权不稳定
B.土地兼并制约了国家发展
C.社会动荡导致了所有制的改变
D.官僚地主是主要的土地所有者
26.
《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
A.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局面
D.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
27.
西周时期,农官对劳动者进行严密监管;春秋战国时期,农官对劳动者的监管放松。这表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程度下降
B.农官的职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D.农业管理制度出现了倒退现象
28.
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旨在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29.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颂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陏唐均田制。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
A.国家土地所有制
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佃农的土地所有制
30.
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之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的经济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立即消失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1.
清初,从土地分配的总体看,占地100亩以上的地主只拥有全部土地的30%,其余70%的土地则分散在各类农民手里,仅自耕农土地就占总数的60.5%,人数占户工总数的43.5%。这说明当时
A.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了一定发展
B.自耕农经济的出现
C.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D.土地产权较为明晰
32.
《礼记·王制》记载: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对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评述正确的是
A.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这种制度具有公私二重性质
D.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33.
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国家税收
C.打击土地兼并
D.确保制度延续
34.
下表反映了广西地区
A.人地矛盾趋向尖锐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人口土地同步增长
D.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
35.
土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从西周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周王室衰弱,封建王权强化
B.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D.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36.
下列社会现象属于北宋时期的是
①经常看到运往边境的岁币
②定期有读书人参加殿试
③土地兼并基本不受限制
④知州受到通判的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租佃关系出现,至明清租佃关系普及化,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实质是
A.佃农的田主共同拥有土地
B.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C.封建官府防止土地兼并的措施
D.封建农庄经营
38.
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保护田庄经济
B.发展商品经济
C.维护封建统治
D.限制土地兼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