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641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2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杂的过程。
材料 两种现代化模式启动背景的比较
项目
西欧——内源性现代化
东亚——外源性现代化
1.前现代传统结构的状况
多元型等级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新生的资本主义因素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
一元型专制结构,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旧制度在外来因素的冲击下逐渐解体
2.外部环境
面对相对稳定的分散的农业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距都不大
面对激烈竞争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距愈来愈大
3.人口背景
人口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后,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5%——15%
人口高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前,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0%——30%
4.文化背景
同质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的自我革新与扩散
外来异质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渗透
5.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
6.现代化启动的外部条件
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
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
7.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
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
8.现代化的中心角色
新兴的市民、商人、企业家、制造商等分散的社会群体扮演中心角色
现代民族国家、改革政党等有组织的社会主导力量
9.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非自主型的中央统治经济或混合经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从以上表格的“项目”中任选两个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西欧和东亚的现代化启动进行说明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作用。
(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3.单选题(共20题)

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4.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吕氏春秋》也记载了“(季冬之月)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这主要表明先秦时期
A.农业生产已经出现耦犁
B.耒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D.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5.
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   )
A.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6.
明代陕西行省包括甘肃地区,不仅地域辽阔,几乎囊括了明长城“九边”的西段,而且关中八百里秦川又盛产粮食,陕西商人便有了“输粮换(盐)引”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明政府开放“茶马互市”的边境贸易。这种现象
A.促进了明清城镇商业的繁荣B.促使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推动了商帮势力的发展D.使粮食、食盐等开始成为商品
7.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田禾大收,芝麻、棉花皆得收获,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非正常上涨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经济作物的推广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8.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
B.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
C.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
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
9.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0.
英国在1801年—1861年,大城市人口年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小乡村人口年均增长1.039%。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黑奴贸易带来大量劳动力B.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涌入
C.棉纺织业等制造业的发展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
11.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法案规定在纺织厂(除了丝绸与饰边的劳动领域),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岁至13岁儿童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13岁至18岁的年轻工人每天工作不超过12小时。这些由监督员监督实施。这一法案说明
A.工业革命期间童工的待遇得到根本性改善
B.英国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自由主义政策时期存在国家的干预
D.英国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12.
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他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正确理解是
A.缓解了欧洲人力资源的短缺B.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
C.促进了欧洲海外市场的拓展D.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13.
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    )
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B.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
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14.
(题文)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
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其中关于“规模化”是指
A.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5.
据拉布教授在《冒险企业和帝国》(l575-1630)中统计,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公司都有股份的人,东印度公司有28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1.9%;东地公司有4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3.4%;利凡特公司有157人,占公司人数的27.4%。这促进了(    )
A.商业革命的发展B.企业转属私人资本
C.垄断组织的产生D.金融控制手工工场
16.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17.
(题文)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律》和《公司律》,此后,清政府还陆续颁布了《商船公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等相关法规。这反映了清政府
A.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B.顺应时代潮流奖励实业
C.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D.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18.
阅读下表 ,
 
1920年
1936年
年均增长率
官营资本    
1.84亿元
2.22亿元
1.18%
民营资本
2.51亿元
16.32亿元
12.41%
 
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资本中官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A. 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官营资本迅速膨胀
C. 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D. 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19.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了
A.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B.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
C.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D.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20.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洋务企业相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不包括
A.生产方式不同B.产业结构不同
C.管理方式不同D.阶级属性不同
21.
“道光末,(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材料表明
A.商品化农业开始出现
B.农民的收入出现增长
C.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D.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22.
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反映了
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
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
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
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4.选择题(共1题)

23.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