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紀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紀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糧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7年,美国建立国家科学园,接着又通过立法在各州设立工业科学研究所和农业试验站,1901年政府成立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实验室,由政府拔款开展科学研究。
美国联邦政府以宪法的形式明文规定:“保证著作家和发明家对于其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和有用技术的进步。”从1883年开始,每年专利权申请的数目在3万件以上,还有不少外国人在美国中请专利权。
——摘编自淑林《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联邦政府政策》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
1867年,美国建立国家科学园,接着又通过立法在各州设立工业科学研究所和农业试验站,1901年政府成立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实验室,由政府拔款开展科学研究。
美国联邦政府以宪法的形式明文规定:“保证著作家和发明家对于其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和有用技术的进步。”从1883年开始,每年专利权申请的数目在3万件以上,还有不少外国人在美国中请专利权。
——摘编自淑林《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联邦政府政策》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诛杀了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冢宰(官名,总领百官)宇文护,将北周的实权牢牢拉制在自己的手里。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取消了府兵兵源的民族限制,规定境内凡男性悉可为兵,改诸军军士为待官。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和尚)道士还俗为民。”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下诏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为编户百姓。北周灭北齐后,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此外,针对世族大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的情况、北周武帝規定: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 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诛杀了一时权倾朝野的大冢宰(官名,总领百官)宇文护,将北周的实权牢牢拉制在自己的手里。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取消了府兵兵源的民族限制,规定境内凡男性悉可为兵,改诸军军士为待官。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禁佛、道二教,经书、佛像尽毁,并令沙门(和尚)道士还俗为民。”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下诏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不问官私,并宜放免”为编户百姓。北周灭北齐后,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此外,针对世族大家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的情况、北周武帝規定:凡“正长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于是“民役稍稀,租调日增,兵师日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一俟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因此战争一結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
——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部分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一俟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因此战争一結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
——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部分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
5.
材料 许景澄于184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原名葵身,字竹筠。1868年,他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其从政之初,正值洋务运动勃然兴起之时,许景澄广泛借鉴西方先进思想,提出“尔后国家大势必重邦交”主张,并果断放弃研习八股文,专治经世之学。在处理新疆帕米尔问题的过程中,许景澄深感中国的边疆地图十分匮乏,现有地图错漏百出,难以使用。例如清政府发来的电报中涉及的卡伦(边防哨所)方位,与现地查勘的位置居然无一符合,中国的地图上也没有明确标定出西部边疆的界限,使得外交斗争缺乏可靠的依据。在谈判期间,他又一次发挥了博闻好学的特点,广泛查阅历史资料,借鉴英、俄、法等外国地图,经过认真考订,汇编成《帕米尔说》《帕米尔图叙例》《西北边界地名考证》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许景澄外交活动的作用。
——摘编自王残阳《许景澄:悲剧的晚清外交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景澄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许景澄外交活动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5题)
6.
明清时期,松江棉布、杭州丝绸并称“衣被天下”,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手工业开始出现专业化 |
B.明清海禁政策名存实亡 |
C.纺织业制瓷业实行专卖 |
D.全国市场体系日益发展 |
7.
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而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 |
B.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 |
C.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 |
D.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
8.
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 |
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 |
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
D.中国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
9.
东汉初期,杜笃在《论都赋》中写道,长安附近“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梗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这反映了当地
A.农业生产技术发达 |
B.农业生态出现恶化 |
C.土地兼并普遍盛行 |
D.农业生产环境良好 |
10.
宋朝政府往往采取政策控制市面上纸币的流通量,即宋人杨冠卿所称“贱则官出金以收之,而不使常贱;贵则官散之”的称提之术。该措施意在
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
B.规避战时金融风险 |
C.保障纸币正常流通 |
D.增强社会重商意识 |
12.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体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 |
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 |
C.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 |
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 |
13.
1897年到190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在8年间,被并购的企业达3010家,并购资产总额达69亿美元。下列对这次企业并购说明正确的是企业并购
A.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发展 |
B.适应了社会化生产需要 |
C.提高了企业国有化程度 |
D.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
14.
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此状况可折射出
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
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
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
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
15.
下表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茶叶占广州出口茶叶的变化情况。表中变化表明英国东印度公司


A.日益控制中国茶叶的出口 |
B.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商品化 |
C.垄断了茶叶的国际市场 |
D.依靠茶叶得到迅速壮大 |
16.
据史学家考证,唐代来华传播“大秦景教”者屈指可数。元代来华的传教士人数较唐代虽有增加,但远不能与1552~1800年相比,这两个半世纪来华的著名的欧洲耶稣会士就达920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A.我国古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传教士是西方国家侵华的先锋 |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
D.古代中国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
17.
在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方式之后,上海道台叶廷眷在给李鸿章的信件中建议,由官方出资200万两将招商局收归官有。叶廷眷的理由是招商局收归国有,可省却每年应付钱庄利息20万两,股东股息7万两;两江总督刘坤一也曾建议,将官方借款转为官股。这可用来说明轮船招商局
A.加重了政府负担 |
B.获得利益比较丰厚 |
C.已脱离清廷控制 |
D.经营资金严重短缺一 |
18.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
B.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
C.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
D.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
19.
“现在抗战胜利的日子快到,真正民族工业宣告破产,为抗战服务之从业员工,则困守山城而不知所措。反不如陷区投机取巧者,拥有雄资,正可以工业建国为己任,事之不平,孰甚于此!”这说明
A.民族工业极度缺少发展的资本 |
B.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出现新调整 |
C.国民政府主导了国家工业建设 |
D.政府对民族工业缺少合理作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