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39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2.单选题(共9题)

2.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得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的改进
B.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3.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
图为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农业税相对稳定B.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
C.政府推行农商皆本的政策D.工商杂税总体增长幅度较大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主要说明
A.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内燃机的运用使得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6.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西班牙、荷兰
B.意大利、英国
C.意大利、西班牙
D.荷兰、英国
7.
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
8.
下表是根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

该表反映了
A.中国农业快速发展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9.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0.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
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