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项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2)根据材料三,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项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 (共20题)
3.
杭州“张小泉剪刀”在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州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作为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张小泉剪刀”。此材料可印证
A.近代商业意识的发展 |
B.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 |
C.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 |
D.东南民族企业的发达 |
4.
1908年初,英美烟草公司借口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白鹤”商标的颜色与其生产的”玫瑰”商标颜色相近,向香港当局诬陷“南洋”侵权。香港当局强行将南洋价值巨大的“白鹤”牌香烟焚毁,使其被迫放弃“白鹤”商标。这说明
A.近代民族企业缺少法律保护 |
B.外国资本极力排挤民族企业 |
C.民族企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持 |
D.民族企业发展缺少民众支持 |
5.
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 B.强化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6.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表明他受到的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军阀官僚政府 |
B.外国资本 |
C.清官府 |
D.地主阶级 |
7.
很多民族资本家曾尝试“实业救国”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现状,可是却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他们只重视发展近代工业,不进行反帝斗争 |
B.他们受时代和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
C.他们没有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能力 |
D.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斗争的影响 |
8.
有人用下面几句诗来形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情况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千树万树梨花开”、“无可奈何花落去”、“万马齐喑究可哀”,其中导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主要原因有
①“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的兴起
②民族资产阶级热心投资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①“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的兴起
②民族资产阶级热心投资
③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9.
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B.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实行 |
C.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金融市场稳定 |
D.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
10.
民国初年,上海棉业巨子穆藕初有鉴于我国之实业仅发达于上海、天津、汉口等口岸,因此他主张,振兴实业须着眼于内地。一方面应先推广铁道以便运输;一方面改良农作,增进产量,“使内地金融,逐步呈活泼气象,人民生计渐能裕余,然后酌量各地情形,次第谋划各项实业,农工并兴,而商业亦随之以发达矣!”该主张
A.有助于拯救中国之贫弱败亡 |
B.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 |
C.有助于挽回中国之利权损失 |
D.实现了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
11.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群众性“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
C.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 D.民国政府的提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12.
1928年7、8月间,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一首是:“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
A.提倡国货 |
B.倡导实业救国 |
C.抵制洋货 |
D.倡导教育救国 |
13.
据统计,从1904—1908年,每年根据《公司律》正式登记注册的企业公司数量都在50到60家,到1912年,运作的本国企业已有20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等规模,只有750家企业雇工超过100人。这表明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
B.民族企业发展有较大局限性 |
C.清政府严格限制企业的规模 |
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
14.
1928年6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
B.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
D.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
15.
1935年5月24日,中华民国立法院通过增加进口税案,规定海关除征原有附加税5%外,再增10%;1936年,实业部拟准福建停征莆仙枣业营业税。上述措施
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 |
B.目的在于保证海关税的征收 |
C.成功抵制了洋货的低价倾销 |
D.推动了国民政府的税收改革 |
16.
(题文)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有关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些做法
A.遏制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
B.有利于保障民族企业的合法地位 |
C.促使民族工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
D.奠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
17.
据统计,1927-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对有确实担保之外债(如以关税、盐税、铁路等为担保的),即清偿本息达24.900余万银元;对于没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截止至1934年6月,已承认并归人整理的达109.600万银元。国民政府清偿整理外债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政府债务信用 |
B.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
C.树立对外自主形象 |
D.争取列强承认支持 |
18.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欧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19.
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签订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税率由5%至80%共14级。这些变化
A.使中国真正实现关税自主权 |
B.扭转了中国贸易的逆差局面 |
C.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D.使关税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财政来源 |
20.
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宣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昌撤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
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
B.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
C.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
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