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器胜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王韬在1883年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中指出:“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1)依据材料,指出王韬思想主张的变化。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中指出:“今之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兴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是故权之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绅权故当务之急矣,然他日办一切事,舍官莫属也。……故开官智又为万事之起点。”
(2)依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及实现步骤。
2.单选题- (共20题)
3.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4.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
5.
从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印刷主导 |
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发展 |
D.官营雕版印刷业的发达 |
6.
我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以佛为主)。”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西游记》 |
B.《水浒传》 |
C.《三国演义》 |
D.《儒林外史》 |
7.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
9.
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
A.印刷术 |
B.造纸术 |
C.指南针 |
D.火药 |
10.
苏轼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苏轼作诗善于借鉴和吸收民歌和神话,故雄奇豪放、瑰玮绚灿 |
B.苏轼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社会人生 |
C.苏轼以行书名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
D.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句反映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
13.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
14.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
15.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专制主之君,立宪公之民;专制家天下,立宪公天下”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①“专制主之君,立宪公之民;专制家天下,立宪公天下”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①②④③ |
D.④①②③ |
16.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
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
D.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
17.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一文中说:“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下列对梁启超所说“今日诸学日新、思想横溢”的具体表述正确的是
①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更多的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
③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④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①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②更多的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
③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④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8.
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读书提出的建议是: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陈独秀认为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这反映出
A.鲁迅、陈独秀主张用外来文化作补充 |
B.中国人崇洋媚外 |
C.鲁迅、陈独秀对传统道德文化持批评态度 |
D.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
19.
(题文)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
20.
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 |
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 |
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 |
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 |
21.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