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材料一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国际贸易存在哪些问题?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7—1936年中国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
从表中提取近代经济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材料 1887—1936年中国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增长及比重变化(单位:亿元)
| 机器生产 | 手工生产 | 合计 | |
1887年 | 产值 | 0 | 114.34 | 114.34 |
比重(%) | 0 | 100 | 100 | |
1914年 | 产值 | 2.90 | 149.91 | 152.81 |
比重(%) | 1.89 | 98.11 | 100 | |
1936年 | 产值 | 13.12 | 193.35 | 206.47 |
比重(%) | 6.35 | 93.65 | 100 | |
1914—1936年增长率 | 7.10 | 1.16 | —— |
——资料来源: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
从表中提取近代经济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原因。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彼所需于中国者,向只丝茶两种;近年外洋皆讲求种茶、养蚕之法,出洋丝茶渐减,愈不足以相敌。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兴办民用工业的原因。
材料二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5.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 |
B.重农抑商 |
C.闭关锁国 |
D.小农经济 |
6.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
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
C.废除了西周以来的井田制度 |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
7.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廷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
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
D.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
8.
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9.
清朝时,山西商人在青海、北京、云南、湖南、广东等地贸易和经商。北京至今留有招牌的大商号“都一处”、“六必居”等都是山西商人首创和经营的。另外,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由此可知
A.晋商是当时最强的商帮 | B.晋商活动范围广泛 |
C.长途贩运贸易由此出现 | D.晋商文化影响有限 |
10.
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③“……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③“……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11.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达到十三个。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农业快速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B.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
C.工业革命加快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
D.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人口流动 |
12.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推动两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
B.改变了两国原有的发展轨迹 |
C.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改善民众生活 |
D.打击了海外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
13.
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
B.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
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
14.
《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张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B.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
C.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 |
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 |
16.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英国成为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
B.中国的棉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
C.中国在与英国贸易呈贸易顺差 |
D.自然经济对英国商品的抵制作用 |
17.
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
C.实业救国思潮成为主流 |
D.收回利权斗争的推动 |
18.
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建,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还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有“中国第一厂”之誉。对其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政治体制变革 |
B.引进传播启蒙思想 |
C.推动近代教育发展 |
D.有效抵御了列强侵略 |
19.
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有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②“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官僚资本的迅猛发展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20.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
B.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
C.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
D.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