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潇何次律令,韩信中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摘自班固《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巩固政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改革措施的影响。
材料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潇何次律令,韩信中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摘自班固《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巩固政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改革措施的影响。
3.单选题- (共8题)
4.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 长江流域 | 珠江流域 |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 75.5% | 22.9% | 1.6% |
唐玄宗天宝年间 | 61.4% | 35.8% | 2.8% |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 34.8% | 58.4% | 6.8% |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
5.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
B.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
C.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
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
6.
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A. 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A. 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7.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
B.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
C.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
9.
《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A.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 B.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
C.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 D.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
10.
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
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
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