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二 第2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练习1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635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下图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画作《芦滩钓艇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城市格局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吴镇画作的特点。
2.
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它呈现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衰的艺术感染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带有艺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周朝开始由职业演员“优伶”代替巫师。汉代出出现了“百戏”的繁荣局面。宋代适应市民口味的文化娱乐形式获得长足发展,戏曲步入了它的形成期。北宋灭亡后,宋杂剧南下北上一分为二。南下杂剧与南方地方音乐民间戏融合而成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正式戏曲形式——南戏。而在北方,以全院本和北方青乐为基础的一种戏曲形式也遇迷成熟起来,这就是元杂剧,或称北曲杂剧。元杂剧是一种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宾白、异路、演奏、歌唱融为一体,开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到了明代,在吸收了元杂剧北曲基础上形成的新戏曲形式——传奇,取代了杂剧在剧坛的主导地位。清康熙年间,由“南洪(洪)北孔(孔尚任)”创作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在亡国之诉于爱情和国难之间,寻历史的兴亡之感和人生之慨,引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沉思考,取得了携人心的艺术效果。
——摘编自《中国戏曲史钩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单选题(共16题)

3.
“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材料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
B.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
C.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
D.商有专制已为考古证明
4.
图是出土于安徽省寿县(属楚国)的“鄂君启节”,“节”是战国时期的通行证。其铭文中有:“见其金节毋(不)征,不见其金节则征。”意思是:凭着这枚金节,可以免除一路通过水陆关口的征税。铭文中还规定了鄂君启商队的行进路线,防止商队到处乱跑或迷路。这一文物,有助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

①商业管理制度
②水陆交通状况
③地方教育制度
④文字书写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
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篆书
B.隶书
C.草书
D.行书
6.
乾隆时期,京城百姓“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这说明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京城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7.
张芝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下列书法作品与张芝风格相同的是
A.
B.
C.
D.
8.
初唐一著名书法家,尤擅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声名远播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B.欧阳询C.张旭D.颜真卿
9.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实用性不断增强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逐渐走向繁复化
10.
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王献之
11.
“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12.
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该作品是
   
A.李斯《会稽刻石》B.柳公权《玄秘塔碑》C.颜真卿《祭侄文稿》D.赵孟頫《洛神赋》
13.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有书法艺术的三大古风之说:晋韵、唐法、宋意。下列书法作品体现晋韵的是
A.
B.
C.
D.
14.
下图展示了“马”字的演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汉字由繁到简
B.小篆逐渐失传
C.隶书日益推广
D.书法成为艺术
15.
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文人对美的追求
C.蔡伦改良纸张术
D.“书同文”的推行
16.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从远古时期的刻面陶符,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汉字沿着它自己的文化脉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遍了世界。其中,甲骨文盛行于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7.
(题文)汉灵帝点平四年,朝廷将需家经典以隶书刻写的“今文”本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史称“熹平石经”。曹魏齐王正始二年,又增加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字体写刻的“古文”本刻石,与今文经并立于太学,称“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由此可见曹魏时期

熹平石经拓片正始石经拓片
A.古文经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B.汉字开始形成完整体系
C.字体变化影响官方意识形态
D.经学领域出现复古现象
18.
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曾有一首《和谢秘书西湖马上》:“表里湖山极目春,据鞍时此避埃尘。苍苍烟树悠悠水,除却王维少画人”。林逋的评价如此之高,最有可能是因为王维
A.对山水描摹惟妙惟肖
B.开后世文人画之先河
C.是唐代最富盛名的诗人
D.身处中国画成熟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