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向学”。在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教子任钧使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四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其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五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的现象。
——摘编自《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向学”。在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教子任钧使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四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其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五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的现象。
——摘编自《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简述汉字的发展历程
(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王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措施的因素。简述汉字的发展历程
(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2.单选题- (共7题)
3.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书法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表意,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 |
B.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既有狂放不羁的草书,又有“柳筋颜骨”的楷书 |
C.宋代书法艺术出现了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还有宋徽宗创造的“瘦金体” |
D.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
4.
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充分表达了作者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思想。该画应属于()
A.宫廷画 | B.风俗画 |
C.中国文人画 | D.民间绘画 |
7.
明代徐渭有一首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该配诗画作是
A.山水画,重视写实 |
B.风俗画,刻画习俗 |
C.文人画,重视写意 |
D.人物画,形神具备 |
8.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唐朝李白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哪一项
①屋梁上悬挂着一枚指南针
②茶几上摆放着一篇活字印刷的《将进酒》作品
③墙上挂着苏东坡书写的一幅“大江东去”的行草作品。
④床头边摆放着王羲之的《兰亭序》
①屋梁上悬挂着一枚指南针
②茶几上摆放着一篇活字印刷的《将进酒》作品
③墙上挂着苏东坡书写的一幅“大江东去”的行草作品。
④床头边摆放着王羲之的《兰亭序》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