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28 达的古代农业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631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8/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熠《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假的状况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上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上计制度的作用。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葛金芳在《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示要》一文中指出人类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就是人类的劳动手段,从开始的手工劳动,使用木石工具,然后变成铜器、铁器,再变成耕犁,然后变成联合收割机,演进到了机器生产。她将生产力演进方向设置为横轴,以手工劳动和机器生产为正负区间,将经济体制演进方向设置为纵轴,以封闭体制和开放体制为正负区间,分为四种经济形态。如图所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力与经济体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3题)

4.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5.
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也说“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溉浸,百姓飨其利”。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堰
D.灵渠
6.
(题文)中国古代有严格的耕牛保护制度,对私自杀牛者,汉代规定“犯禁杀之者诛”,唐代规定“徒一年”,明清规定“杖一百”。这是因为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统治者的严刑峻法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
7.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田庄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8.
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9.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C.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10.
宋代陈旉在《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11.
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
A.奴隶制集体耕作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
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12.
《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了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种植五谷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13.
《文献通考》记载北宋部分年份的赋税收入,见下表:
年份
农业两税
茶、盐、酒、商等
总赋税收入
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
2321万贯
1238万贯
约3559万贯
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
2762万贯
2936万贯
约5723万贯
神宗熙宁年检(公元1072年左右)
2162万贯
4911万贯
约7070万贯
 
表中数据说明当时
A.人民赋税负担较重
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D.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14.
某同学搜集到明代的土地登记簿“鱼鳞图册”,册中将土地山塘挨次排列绘制成图,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负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该图册是
A. 明朝政府奖励垦荒的证据
B. 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C. 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D. 明朝为限制租佃关系发展而公布的地契
15.
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等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这反映出宋代
A.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
B.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
C.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成熟
D.劳役地租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
16.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 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 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