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为钱穆的看法提供论证。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州畀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为钱穆的看法提供论证。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续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
——(宋)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产生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农民“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
材料一 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霑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续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
——(宋)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至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产生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农民“不知捨此之外更有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
2.单选题- (共9题)
3.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
D.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
4.
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A.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D.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
5.
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A. 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6.
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买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
A.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
B.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
C.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
D.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
7.
《周礼·司徒教官之职》规定:“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说明了周朝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 | 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
9.
宋太祖于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这一诏令
A.客观上加剧了北宋的土地兼并 |
B.有利于抑制大地主势力 |
C.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
D.削弱了文臣武官的势力 |
10.
宋朝规定:客户(租佃户)与下等户才可以请射(开垦)荒田,规定官吏不得租种官田,规定寺观不得市(购买)民田,规定品官限外之田也要派差科,规定不得由出举而买田。据此判断,材料可以证明宋朝
A. 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 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
A. 推行土地“不抑兼并”
B. 存在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削夺节度使地方财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