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26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丝绸之路”,其实是农业文明时代全球化的贸易体系,是古代中国、中亚、西亚之间,以及通过地中海(包括沿岸陆路)连接欧洲和北非的交通线的总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丝路考古发现的尼雅遗址墓地中出土了不少汉代朝廷赏赐给当地首领的丝绸,这些丝绸最可能出自何种手工业经营形态?汉代在冶金机械工程方面有何重大发明?
(2)丝绸之路最兴盛之际,也是中国最昌盛之时。汉唐时期经济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主,所以沙漠丝绸之路兴盛;唐宋及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变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请列举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
(3)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被遗弃的对外政策因素有哪些?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若无产者,赴逐雇请,尽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以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本”“末”分别指什么?并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3)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三所示经济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判断题(共3题)

3.
明代《便民图纂》记载了苏南太湖地区的生产生活:“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充分反映小农经济的悠闲和富足。
4.
唐代诗人李绅在《宿扬州》中写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这反映出当时的扬州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
5.
下面反映东汉集市情况画中,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这表明当时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3.单选题(共16题)

6.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7.
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8.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9.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0.
康熙九年(1670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11.
顾炎武曾说徽商“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但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走长途而赴京试”,且出行简朴,“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这说明徽商子弟不承父业,转而低调“赴京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农抑商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D.南方经济衰弱
12.
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
A.“精耕细作”特点
B.“重农抑商”思想
C.“自给自足”形态
D.“靠天吃饭”观念
13.
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该材料描述的是
A.耧车B.曲辕犁C.翻车D.花楼机
14.
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激化阶级矛盾
B.打压商人群体
C.削弱军队实力
D.阻碍经济进步
15.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战国
B.秦朝
C.汉代
D.宋朝
16.
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记载这种灌溉工具效率较高,“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这一工具应指
A.
B.
C.
D.
17.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A.冶铁业中开始使用灌钢法
B.开通丝绸之路产品远销欧亚
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18.
史载,宋朝“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此种情形反映了当时
A.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B.宋朝已放弃抑商政策
C.政府放宽市场管理
D.政府不再征收商业税
19.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民警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20.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21.
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
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B.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
C.文献史料真实可信
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判断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