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ロ。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ロ贸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颁布《防夷五事》,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宣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ー年(1831年)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等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从康熙二十三年到道光二十年(1684~1840年),长达一百五十余年,清朝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日趋保守,一代不如一代。政府不许商民侨居国外,不许到南洋、吕宋等处贸易,并先后严禁军器、铁器、铁锅、米粮、书籍等的出口,甚至连传统产品一级蚕丝也不准出ロ。以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操纵、垄断进出ロ贸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颁布《防夷五事》,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宣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ー年(1831年)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有《防范夷人章程》的修订,等等。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1843年,中英双方协商,确定了新的进出ロ税率,中国被迫将鸦片战争前的税率进行大幅度的削减,使各货税率大体相当于5%。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西方人评论说:“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卸下一船棉花。”——据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7题)
2.
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早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变为机器工业,发展迅速。后因外商企业压迫排挤,1900年被英商吞并。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 |
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迅速结束 |
C.实业救国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 |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
3.
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A.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
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4.
清朝的财政体制,原先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收支、户部拥有“制天下之经费”的权力,经太平天国之后,各地督抚军权在握,原来掌管地方财政并直接听命于中央政府户部的藩司,转而受制于督抚。这一变化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导致地方自治权的扩大 | B.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
C.冲破传统中央集权体制 | D.便利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
5.
李鸿章在对《开平煤矿招商章程》所作的批示中指出:“摒除官场习气,悉照买卖常规,最为扼要。”这反映了洋务派( )
A.重视民间资本的引入 |
B.强调以市场规则经营管理企业 |
C.重视商品生产 |
D.反对官员的贪腐 |
6.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这反映了清政府
A.限制民间设厂和开矿 | B.允许发展工商业 |
C.突破“中体西用”的界限 | D.积极投资和贷款 |
7.
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材料直接反映了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8.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A.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
B.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
C.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
D.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 |
9.
某部电影叙述1856年上海的场景,下列各组镜头描述中,有悖史实的是
A.大街上有英国商人的身影 |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
C.一妇人身披洋巾招摇过市 |
D.中国农产品正在装运准备外销 |
10.
1920年,江苏南通唐闸镇(别名“唐家闸”)人口已接近5万人,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与这一现象关系最大的历史人物是
A.陈启源 | B.方举赞 | C.荣宗敬 | D.张謇 |
11.
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这表明
A.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 D.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
12.
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漂洋过海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包括洋火(火柴)、洋布(机纺布)、洋油(煤油)等,日益涌向中国市场。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 B.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13.
奕䜣在1861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怠。蛮夷趁虚而入以图制我,如不抑怒而奋敌,恐遭大难矣。然倘无视其害,不予应付,奈何遗悲于子孙乎……为势所迫交友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所蕴含的奕䜣的外交思想是
A.远交近攻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独立自主 | D.攘外必先安内 |
15.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材料直接反映的最主要问题是
A.中国官场腐败无能 |
B.外国商品对华输出造成小农破产 |
C.外国经济入侵严重冲击了中国民营手工业 |
D.外国经济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瓦解 |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
17.
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
B.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 |
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18.
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这反映的实质是
A.交通方式的改变 |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C.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
D.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