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同步训练试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625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巳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在这以前,像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因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史,只能从明代后期写起。然而,总的说来,明后期,尤其是入清以来,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已是日益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尤其是当时具有主导作用的棉纺织业部门,落后愈甚,它一直停留在农家副业上。整个明清时代,棉纺织业中未发现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也无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的证据。
材料二 近年来,学术界“中断论”者认为,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来中断了;近代工业的建立是另起炉灶,并不是萌芽的继承和发展。但据我们考察,这种破坏,主要是在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农民家庭手工业方面,尤其是手工棉纺业,而不是在独立手工业方面。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我们考察在清代前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十几个手工行业,它们在鸦片战争后,只有瑞布(不会编水起坡的布)和刨烟两业被外国商品所代替了,其他都继续维持下来,并有9个向机器生产过渡,它们代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流。因此说,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延续性和导向性,除非有不可抗力量,它不会夭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承明《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发展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有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关系的观点。要求:赞同或反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1题)

3.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脆弱性
B.封闭性
C.再生性
D.落后性
4.
江浙地区,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明朝中后期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这种变化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
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C.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生态环境的恶化
5.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6.
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共所矣。”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小农经济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减少人口流动
D.打击富商大贾
7.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A.海禁政策的保护
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经济发展水平高
D.小农经济的抵制
8.
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A.B.C.D.
9.
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B.显示朝廷的威严
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10.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11.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
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
12.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13.
《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190郡,1255县,8907546户,46019956口。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44郡,312县,932033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这表明
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
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