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广东高州一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22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礼·地官》曰:“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莫贾,上旌于思次(屋楼)以令市。市师莅焉,而听大治大讼,胥师贾师莅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卷三《州桥夜市》记载说:“自州桥南去……直至龙津桥须脑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而一些酒楼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进行营业”。“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无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材料三   宋哲宗时的殿中侍御史孙升就说:“货殖百物,产于山泽田野,售之于城郭,而而流通之以钱。……城郭乡村之民交相生养,城郭财有余则百货有所售,乡村力有余则百货无所乏。……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哲宗元祐二年正月辛巳
“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35》
(1)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反映的商业特点。
(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与以前相比,指出宋代的城市商业有何重大发展性变化。
(3)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材料三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

2.单选题(共11题)

3.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关键的时期……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换言之,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构成了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下列不能佐证上述说法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早期殖民扩张
C.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
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7.
19世纪后期一架珍妮纺纱机的价格约相当于一个英国纺纱工人134天的工资,在法国,相当于311天的工资;在印度则会更多。材料主耍说明
A.采用机器导致失业大增
B.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
C.英国出口机器获利更多
D.落后地区更应该采用及机器
8.
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这种现象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9.
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这一报道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
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
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
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
10.
学者汪林茂评论某一历史事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一历史事件是:
A.小农经济解体B.外国商品倾销
C.洋务企业创办D.民族工业兴起
11.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社会面貌
12.
有学者认为,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的缘故。这说明陈独秀赞同苏联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13.
“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A.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