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622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3.
荣氏家族的兴盛衰荣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缩影,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这本书(《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读好久,他从中知道实业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两兄弟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面来。……
由于交战国国内实行战时经济,面粉萎缩,需求量增大,……两兄弟于是抓紧时机,不断拓展企业规模,连年增设新厂。1913、1914、1915年福新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先后筹建……荣氏的实业之舟,在面粉业的汪洋大海中再次掀起一股更大的浪潮。
材料二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与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材料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材料四  1953年,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荣毅仁等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末荣氏兄弟投资于实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企业得到壮大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中人民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扶持荣氏企业的目的。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到1956年底公私合营后,荣氏企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单选题(共26题)

4.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5.
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
D.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6.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
A.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B.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C.农业生产己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7.
明朝万历年间,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C.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8.
《礼记·月令》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通)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质量管理严格
B.产品大都精美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9.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地区性分工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10.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11.
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12.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制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13.
在整个19世纪美国工业崛起的100年中,美国关税率在大多数年份均高达40%以上,低的时候也有20%。美国实行高关税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抵制世界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B.防止欧洲的剩余资本流入国内
C.维护美利坚民族的世界大国的形象
D.加紧与欧洲国家争夺世界市场
14.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D.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15.
在16到17世纪,西欧出现“封建地主和雇佣工人的财富在缩水,而资产阶级实力在上升”的现象。对这一现象出现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新航路开辟促使封建制度彻底解体
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16.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是因为
A.此前未出现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
B.远航探险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
C.远航探险建立了从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美洲大陆的联系
D.远航探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17.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18.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特征的是
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B.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在英法盛行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欧洲盛行
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19.
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20.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下列选项能最先验证这一趋势的是
A.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B.珍妮纺纱机
C.发电机
D.电子计算机
21.
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限制的结果
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
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22.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地方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B.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
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23.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24.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25.
(题文)下图是1953—1985年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表,表中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历史背景分别是
A.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对外开放
B.国民经济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实行“一五”计划、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6.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C.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27.
学者武力论道:“由于单一公有制下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或者说计划管理只能是主要的手段),而过渡时期(包括1978-1992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因此就造成了如下错觉:似乎计划经济就是政府实施行政性计划管理的那部分经济,将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计划经济混为一谈,将手段与基本制度当作一回事。”我国政府开始纠正这种“错觉”始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展开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D.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建立
28.
1985年4月30日安庆市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工作全面开展。纺织厂等18家企业为第一批厂长(经理)负责制试行单位。这一工作开展的相关背景是
A.安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B.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
C.中央开发14个沿海城市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9.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3.选择题(共1题)

30.

2015年12月,山东一个经贸代表团赴东南亚采购 货物,并观光考察。读东南亚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