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原因。
材料一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原因。
2.单选题- (共12题)
2.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
B.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3.
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 |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
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
4.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宦官田全操凭借辟仗使之权,强征休祥坊民的地课。坊民300余人聚集抗议,后又与田全操手下的吏卒发生殴斗,事件以坊民获胜而告终。这表明当时
A.城市平民经济实力和自信心增强 |
B.市民力量增强能够左右政局发展 |
C.传统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
D.晚唐宦官专权受到民众有效制约 |
5.
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这反映了当时
A. 人地矛盾突出
B. 土地所有制变化
C. 水旱灾害频繁
D. 传统犁耕受冲击
A. 人地矛盾突出
B. 土地所有制变化
C. 水旱灾害频繁
D. 传统犁耕受冲击
6.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B.生产力水平低下 |
C.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D.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
7.
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
A.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 |
B.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 |
C.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
D.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 |
8.
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描述了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欣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一地。”当时,陶瓷成为广州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材料现象可用来说明宋代
A.海外贸易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 |
B.运输条件改善推动了陶瓷外销 |
C.广州成为对外出口的唯一窗口 |
D.中国陶瓷受欧洲市场的追捧 |
9.
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中说,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以下符合“现代”特征的是
A.设通判监督知州 | B.坊市界限的打破 |
C.工场手工业萌芽 | D.白银被交子取代 |
10.
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 |
C.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 |
D.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 |
11.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
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
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
12.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据此可知,司马迁
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 |
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
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 |
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