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高一历史测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11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2)指出材料所述现象对近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
(3)根据下面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生产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要求答出两点)有何意义?
2.
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出现多样化的特点,然而在变化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相似之处。
材料一、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二、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
材料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让人民不再“恐惧失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影响。
(4)概括上述三国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

2.单选题(共20题)

3.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4.
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5.
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6.
宋太祖时规定:“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璧,以遵守焉。”以上材料反映了
A.统治者逐渐放弃了“抑商”政策B.商人政治经济地位有较大提升
C.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D.官商勾结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7.
景德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都。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主要表明
A.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私营手工业生产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被私营手工业超越D.官营手工业生产逐渐走向商品生产化
8.
、18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两种甚至截然相反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商主义。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C.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都加强了封建势力的力量
9.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10.
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恩格斯认为它“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这一论断主要基于当时的航海活动(    )
A.使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B.揭开欧洲商品倾销的序幕
C.导致欧洲严重的阶级对立D.引起欧洲经济结构的变动
11.
新航路开辟后,“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变
B.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探求新知的盛行
C.英国工业革命增强了欧洲探险的实力
D.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追求财富
12.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6世纪晚期,他们在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的战略要地都建立了武装据点”。这些武装据点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A.保护商业贸易B.拓展殖民地
C.传播天主教D.掠夺工业原料
13.
“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
A.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
B.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
C.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D.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14.
“19世纪末,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而形成
B.形成的根本途径是交通工具革新
C.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性经济体系
D.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
15.
马达成了这个工业社会中蒸汽机和内燃机强有力的竞争者,而电报和电话则成为社会有机联系和调节的重要工具,虽然当时人们未能从理论上预见信息将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上述社会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世界市场分工的细化B.电力的应用与保障
C.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现代物理学的革命
16.
从下列两表中能看到的本质问题是
《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
时间
茶叶(万磅)
生丝(包)
鸦片战争前
年平均量5000
年平均量5000
1847年
8500
22000
1853年
10122
62000
1871年
1022159
126000
 
1842~1860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输出总额(单位:英镑)
1842
969381
1843
1456180
1845
2394827
1860
5983257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B.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基本瓦解
C.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艰难发展
17.
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B.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
C.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榨
D.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18.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9.
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强调要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电料、制酸、制碱、炼油、酒精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这一举措的实施()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质保证D.有利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20.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该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1960年比1957年各产业的增长率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一22.8%
47%
223%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1.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
B.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
C.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D.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新发展
22.
促成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及农民收人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粮食总产值净增量
年均粮食增长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增长率
1978﹣1984
1025.4亿公斤
495亿公斤
14.55%
 
A.人民公社体制继续发挥作用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明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